“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它的具体概念是什么?为什么道教和儒家都提倡它?让我们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道家庄子首先提出了“内圣外王”的思想,语见“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所欲为,以自为方。”
庄子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学术界)各自为政,压抑了内圣外王的方式,难以振作起来。因此,世界各地的学校随意划分学术观点,并将其视为正确的思想。
对此,庄子在这篇文章中又明确指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都起源于一(道)”。
[img]446322[/img]
庄子说的这句话是“内圣外王”的方式。简单来说,内圣就是通过修身省己,让自己拥有圣人的美德(即儒家倡导的仁德)。;外王就是通过修身省己,让自己拥有治理世界的王者的能力和能力。
庄子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后来被儒家吸收和接受,逐渐成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即通过自身修养,遵循王道,实现治理世界的政治抱负。
在儒家思想中,要实现王道之治,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有圣人的美德。只有培养圣人的美德,才能实施王道的国家政策。
什么是“王道”?王道也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主要与霸道相对。
[img]446323[/img]
儒家认为,统治者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让治下的人衣食无悔,这就是“王道”。
王道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清明社会政治;二是道德道德较为完善。
要实施国王,统治者也需要有国王的风格。所谓的国王风格,是指统治者应该有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能够区分忠诚和强奸,知道如何控制情况,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能够平静地处理挫折,并有能力组织和领导下属的皇帝。
道教和儒家共同倡导的“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一些有识之士一生所遵循的道德信仰。即使他们的野心没有“外王”的野心,他们的行为也始终践行着“内圣”的品质。
[img]446324[/img]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内圣外王”的思想主要作为一种理想存在。大多数国王没有圣人的素质,圣人基本上没有机会成为国王。孔圣人只是在后代才被尊为“素王”。
作者认为,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具有“内圣外王”的品质。他谦虚地接受了建议,重用了强烈建议王子李建成先杀害他的大臣魏征,并能感叹“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唐太宗既是国王,又是圣人。
在历代臣子中,清朝曾国藩充分发挥了“内圣外王”的精神。他严格按照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既遵守正直,又诚实正直,但他从不按照同样的标准要求别人。
曾国藩在坚持自己道德的同时,懂得尽可能体谅和宽容他人,最终团结和利用他人,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内圣外王】具体思想是什么?儒家和道家为何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