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首先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体育文化之一,是长跑的重要表现形式。整理了相关内容。我想知道它是否能帮助你扩展一些知识?
公元前1046年2月21日,周武王率领大军来到洛阳孟津,与反商盟军会师,形成约5万人的联军,然后进军朝歌。正常情况下,会议当天结束后,需要进行一些协商和调整,所以应该是会议第二天,即22日向朝歌行军。
公元前1046年2月26日,联军赶到朝歌城外的牧野,布阵未完就下雨,后来冒雨完成布阵,历史上称联军共有“六师”。军事史学家推测,大约有300辆战车,3000名虎贲是第一梯队的“装甲师”,其余4万多人分为五个“师”
[img]446011[/img]
到达牧野的第二天早上,周武王发誓,是《尚书·周书·牧誓》的内容,讲述了周王的罪行,鼓励士兵们战斗,特别指出“不能再,不能三”,只有一次机会,没有第二次和第三次。清晨,牧野战爆发,周王奴隶军“阵前起义”,周武王征服了朝鲜歌曲,周王点火自焚。
孟津位于洛阳,距朝歌(鹤壁市)约500英里。周武王22日从孟津出兵,26日抵御牧野,相当于5天500英里,每天100英里!显然,周武王赢得了军事高尚的精髓,打了前所未有的闪电战。当商朝主力攻打东夷,内部空虚时,周武王会说只有一次机会。
众所周知,古代道路不畅,陆上行军依靠人力和动物力量。此外,成千上万的人在行军时对队形、道路和后勤保障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古代中外军队每天行驶50英里是非常快的。然而,周军每天行驶100英里显然颠覆了他们的认知。古代紧急行军有多快?
商周马其先:与马车赛跑的步兵
关于商朝步兵的速度,甲骨文中的“先马其海雨”、“马其先”等记载,反映了当时步兵的速度,可谓颠覆了今人的认知。
顾名思义,所谓“马其先”或“先马”,就是跑在马前的人,一般用于开道、侦查等。当君主旅行或战争时,步兵会在马拉车前开道。当马车跑步时,这些步兵也应该一起跑步,保持原来的队形。步兵应该跑多远,所以这些步兵的跑步能力是惊人的。跟随这些保护君王的步兵,规模可能不会太大,但也绝对不会太小,所以商朝有一群行军速度惊人的步兵。
在河南偃师尸乡沟早商都遗址,发现大路11条,宽约6米,最宽10米,大致对应城门方向,形成棋盘式交通网络。也就是说,在商朝的核心区域,由于交通状况良好,商朝的马车不仅速度快,而且可以长途运行。“马先”的跑步能力要求应该超出现代人的想象。
[img]446012[/img]
西周时期,中国的第一场跑步比古希腊的马拉松传说早了500多年。根据周朝令鼎的铭文,周昭王在城外举行田礼后,在回城的路上突然心血来潮。他告诉下属“令”和“奋”,即使谁先跑回宫里,奖品也是“十大臣”,也就是说,只要他赢了,他就会立即翻身过上富裕的生活。“令”和“奋”都是马其先,周昭王让他们跑步,最后“令”赢得了这场比赛,于是铸鼎纪念这件事。
后来,有一个专属词叫“先马走”。事实上,在车马前开道是马前卒。汉代“王子洗马”中的“洗马”一词可能意味着先马。王子巡逻时,前驱开道是一种传承下来的古老仪式。
古老的虎贲军:满足两个硬条件
关于周朝军队的行军速度,虎贲这个词也可见端倪。在古代常备的精锐部队中,其中一支被称为虎心军。唐代以前,虎心通常是守卫皇帝的禁军、守卫皇帝的全职士兵或精锐部队的代名。姜子牙的长子吕吸曾经负责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的虎心军,周礼·夏官:“虎贲氏,掌先后王,趋以卒伍。“虎贲”这个词到底代表了什么意思?
事实上,虎贲之“贲”通“奔”,所以意思是“虎奔”,像虎一样勇敢有力地奔跑,扑向敌人。战国吴起的《吴子》说虎贲选士,只有“有力”和“跑得快”两个条件,“力轻扛鼎,足轻军马”。在骑兵出现之前,绝大多数参与者都在步行。由于军事需要,如昂贵的军事速度,当时对步兵的跑步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虎贲军是最好的,但其他部队的跑步能力估计不会太差。
牧野战争期间,周武王有“军车300人,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即300辆战车,虎贲3000人,45000名士兵穿着盔甲。换句话说,周武王有3000只虎贲,非常擅长跑步,甚至比“马其先”还要擅长跑步。这群人作为前锋开路,扫清了路上的障碍。4万多人紧随其后,在虎贲的带领下,全军推进得非常快。
周朝的急行军:起步是日行300英里
无论是马其先还是虎贲,都表示擅长跑步,但是行军有多快呢?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不妨看看两个案例。
[img]446013[/img]
春秋晚期,吴国和鹿练兵时,要求身穿盔甲,手持兵刃,连续跑300英里停下来休息。《墨子·非攻》载道:“古人吴教了七年,奉甲执兵,舍得跑300英里。“周代一里约400米,300英里相当于今天的100多公里,三场马拉松(全程42.195公里)。据《吕氏春秋》报道,吴楚之战时,合鹿“选多力者500人,利趾者(擅长跑步)3000人以为前阵,与荆战,五战五捷,然后就有营了。所谓天下武功只快不破,吴国士兵善于奔跑,起步300英里,也许正是闪电战瓦解了楚国的防守阵线。
战国初期,魏武起练兵时,要求魏武卒全副重装,半天内跑完百里。“魏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弩,负服矢50个,置戈其上,冠舟带剑,赢三天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复其户,利其田宅。”
这两份记录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兵家就非常重视行军速度,达到了“一次300英里,重装半天100英里”的异常程度。随着骑兵的出现,长途攻击主要是由骑兵实现的,因此对步兵跑步能力的要求有所下降,但在后世仍然有所传承。例如,唐代李荃在《太白阴经》一书中说,招募“病人”的标准是“返回300英里而不是晚上”。《宋史·兵志》还将“跳跃”能力作为招募新兵的重要评估指标,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明确表示:“所有平时的士兵都必须学会跑步,一气跑一里,不气喘就好。“当然,在20世纪50年代,步兵行军的速度达到了顶峰。志愿者们在朝鲜14小时行军145英里,半天跑了300英里。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490年,希腊和波斯在马拉松小镇发生了战争。最后,希腊赢了,派“飞毛腿”菲迪皮茨回去报信。当他跑了42.193公里,断断续续地跑到雅典说好消息时,他累死了。为了纪念菲迪皮茨,马拉松赛于1896年举行。英雄故事令人钦佩,但就跑步距离而言,当时无数中国人确实可以杀死菲迪皮茨。
综上所述,在商周交替的时候,周武王日行百里的行军速度可能出乎周王的意料,以至于他没能及时调兵防守朝歌,这让周武王的闪电战措手不及。然而,从中国漫长的历史来看,特别是与吴军和魏武卒相比,周武王的行军速度并不惊人,完全在可信的范围内。
什么是先马走?古代急行军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