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著名的“胡卫庸案”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卫庸,然后废掉丞相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集权。
然而,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必须首先知道宰相是做什么的。
明朝的中央管理制度继承了元朝,也采用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不是元朝创造的,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简单来说,在这个体系下,皇帝的地位是最高的。皇帝以下有三个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
如果你用一家公司来形容一个王朝,那么尚书省就是那些具体负责业务的部门;中书省是一个负责决策和思考公司发展的高级智库;下一个省有点像公司内部的审计部门。也可以说,它更像是对公司业务的审计和建议。如果你觉得不合适,就把命令还给你。
[img]444750[/img]
在这个系统中,皇帝就像董事长,丞相是董事长邀请的首席执行官。
丞相的存在历史其实比三省六部制还要长。甚至可以说,从王朝统治之日起,中国就有丞相,但名字可能不一样。比如商朝可以废立商王的伊尹,周朝的姜子牙,战国时期六国相印的苏秦,秦朝的李斯。
那么,古代的国王或皇帝,为什么要请宰相帮自己管理百官呢?为什么不自己管呢?
很简单,一个字,累!
你知道,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权力是最大的。但问题是,如果只有皇帝一个人,他就不能统治世界。皇帝通常需要一个强大的官僚机构来统治整个国家。然而,即使是这个庞大的官僚机构,皇帝也很难独自照顾自己。
另外,另一个原因是能力问题。
就像现在很多公司一样。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一般都很熟悉公司的业务,既可以当董事长,也可以当CEO。但是,如果创始人董事长年纪大了,打算让后代接手怎么办?后代接手后,可能对公司的业务并不熟悉。这个时候需要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做自己的CEO。
古代皇帝也是如此。开国皇帝基本上可以照顾好自己。但他的后代可能做不到。即使传给一些不孝的后代,新皇帝也只想吃喝玩乐,根本不想国家的生意。这时候总理的职业经理人更需要照顾。
然而,丞相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如果总理本人拒绝接受皇帝,认为我有很强的能力,我可以成为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那么我该怎么办?在历史上成为总理后,他直接废除了皇帝,并不是没有他自己的主人。例如,汉朝的王莽和隋朝的杨健都是这样的代表。
朱元璋当时面临着这个问题。
[img]444751[/img]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人。即使他已经成为皇帝,他也担心他的后代将来可能会饿死。@ 面对百官之首的丞相,老朱当然会想,丞相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威胁?
想了想,老朱得到的答案是:是的。
于是,朱元璋的屠刀就在这个指挥下。
朱元璋的屠刀不仅砍了胡,还直接砍了丞相的位置。
但显然,一生战无不胜的朱元璋同志这次要失败了。
其实他面对的敌人不是胡,甚至不是宰相制度,而是客观的历史规律。
在古代封建王朝制度下,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和王朝统治,皇帝必须掌握自己的权力。他迫不及待地想把世界上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问题是,皇帝是人,他不是神,他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管理整个国家。@ 即使皇帝把全世界的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接下来,为了更好地照顾这个国家,他仍然必须不断地分配他的权力。
这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作为劳动模范,朱元璋自然不怕没有丞相。对朱元璋同志来说,直接负责所有的生意,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事。但对朱元璋的后代来说,显然并非如此。从朱迪时代开始,朱迪觉得自己一个人做这些生意太累了,还是要找一些厉害的人做参谋。找CEO会威胁到你的地位。找几个秘书没问题吧?因此,从朱棣时期开始,明朝的内阁制度就开始出现。
[img]444752[/img]
随着内阁制度的出现,所谓的内阁,权力开始越来越大,开始逐渐与朱元璋废弃的中书省相同。而内阁的老板内阁首辅,也开始越来越像宰相。明朝中后期以后,此时的内阁首辅与以往的宰相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比宰相更有权势。例如,万历年间著名的首辅张居正曾经说过,“我不是相,而是摄也”。如果朱元璋听到这个,估计张居正家的九族也活不下去了。
大权臣张居正的出现显然是一个证明,证明朱元璋当年的行为基本上是无用的。朱元璋杀了数万人。最终的结果相当于将首相改名为内阁首辅。
朱元璋为何废除丞相制度?他的做法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