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史记·游侠传》中有一个叫郭解的人,郭解的奶奶是个相貌,可见他出身不高。在汉文帝时期,他的父亲喜欢做侠客,被政府逮捕处决。他有侠客的基因,从小就是个混混,内心残忍,容易生气,一不高兴就要杀人,常给人当刺客。现在他估计已经被枪毙了,但在古代,没有人脸识别,更容易逃脱。长大后,他突然改变了脾气,开始以德报怨,乐于施舍,不求报答。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事业
也就是说,他逐渐从被庇护的人变成了庇护的人,变成了黑社会的老板。只是阴险残忍藏在心里,有时候会突然一点恩怨勃然大怒,和年轻时没什么区别。随着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游侠少年羡慕他,经常偷偷为他报仇,不让他知道。郭解讲究盗也有道。有一次,他的侄子用力灌了一个人的酒,很受欢迎。然而,他拔出刀把郭的侄子拿了出来。醒来后,他知道自己不好,赶紧逃跑了。
这与香港警匪片中的桥段非常相似。一般来说,黑老板不会放过对方。郭解姐姐怒不可遏,说:“以弟弟侠义的名声,有人杀了我儿子,竟然就这样跑了,人都找不到。把尸体扔在路上,拒绝埋葬,想让郭解感到羞耻。郭解派下明察暗访,找到了那个人,问了原因,竟然说:“你没有错,我侄子,该杀了。“这不是一般的黑老板,他讲暴力,但也讲道理。单纯靠暴力,“事业”做不了多少。
[img]444939[/img]
@ 消息传出,大家都很佩服,觉得郭解公正,不偏袒自己的家人,更依赖他。读者也会喜欢这样的人物。由于在乡下的威望,每次郭解出入,大家都纷纷回避。但有一次,一个人不但不躲,反而坐在地上,无所畏惧地看着他。这个人要么是抑郁症患者,想死;要么更自负,想挑衅郭解,取而代之。郭解的弟弟习惯了暴力,立刻想上前杀了这个人,但郭解制止了,反而自责:“我住在这个小区,别人对我不礼貌,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够。”
这是什么意思?他此时简直就是仁君的风范。他还私下告诉“县人武部”“科长”:“以后征发兵役时,不要征发那个人。那人听说了这件事,光着膀子向郭解赔罪。这说明郭解也知道,适当的宽容有助于收买人心,除非你有无处不在的暴力手段。在古书中,大臣们总是劝皇帝:“不要承认错误,否则人们会看不起你。“我觉得不是这样。人们会更佩服做错了就承认的皇帝;别人不敢说死不承认错误的皇帝,但他心里一定在嘲笑他。此外,郭解只是一个黑人老板,他没有政权那样的暴力,可以驱使太多的人为他努力工作,只依靠美德。这种美德,就是侠义,就是庇护和帮助别人。洛阳有两个家庭互相寻仇,打得不可开交,当地黑老板调解,没用。
有人求郭解帮忙,郭解趁夜去洛阳,两家人也真的给了郭解面子,答应握手言欢。你懂得在江湖上分寸,别人才会尊重你,帮你赞美。你不是皇帝,手伸到洛阳,也收不到洛阳的税,最好留下好名声,好名声是资源,关键时刻可以拯救生命。洛阳黑老板在这里被称为“贤大夫”,也很有意思,说明小偷也知道用暴力可以打下一条街,但是治不好。黑老板一旦生计不忧,就要承担社会责任,洗白自己,合法化,贵族化。虽然郭解很残忍,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反对政府,也从不敢坐公交车进入“县政府”。他没有香港戏剧中的黑社会那么傲慢。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不管你有多傲慢,法官都没有你犯罪的确凿证据,也没有你的无奈;不管古代政府有多少,做你真的很野蛮。
作为一名杰出的人才,郭解被征发。他不想去,毕竟换了地方,在自己的街道上也不开心。连将军卫青都为他说情,说郭解其实很穷,家产不到300万。汉武帝是一位精明的皇帝,他说:“一个平民怎么能让朝廷将军为他说情呢?必须迁。“郭解的侄子不服气,杀了当地一个姓杨的县人。正是这个人把郭解列入了迁徒名单。杨、郭两家因此结下仇恨。郭解在茂陵定居后,他的名声又开始传播。不管他是否知道,整个关中的贤者都来交朋友,但他的灾难也开始出现。不久,杨姓县的父亲杨季主也被杀。杨家知道是郭解手下所做的,当地政府不敢管,气不过,干脆去长安投诉。武帝非常生气,下诏追捕。郭解早早得到消息,撒腿逃跑,把家小安置在夏阳县朋友家,自己跑到临晋县。临晋有个少公,也喜欢侠义。虽然他以前不认识郭解,但郭解突然去拜访他,请他帮忙把自己从函谷关拿出来。他也愿意帮忙。
一点小事
郭解出关后,逃往太原,一路投奔类似少公的人,借宿吃饭,请求帮助,吏卒也一路追捕。有一天,追捕者来到少公家,少公见势不妙,立即自杀,毁了自己的嘴。但这无济于事,国家政权过于强大,最终逮捕了郭解,并将他扔进监狱进行高强度审讯。政府追根究底,发现郭解确实杀了很多人,但都是在大赦前做的,至少现在是无辜的。郭解这次似乎又能逃脱大难了,但此时又发生了一起杀人事件,最终阻断了郭解的退路。朝廷专门派使者到郭解的家乡一县收集犯罪证据。有一次,使者召集人讨论,一位客人称赞郭解谦逊贤惠。
这里的一位儒生表示反对,说:“郭解专门为自己的私作奸犯科,挑战法律,怎么能叫贤德呢?谈话传了出去,没多久儒生就死在了郭解门客刀下,还特意割掉了舌头。审讯官员得到消息,又问郭解,但郭解还在监狱里,当然什么都不知道。凶手又跑了,不知道是谁。官员似乎公平,上奏说郭解无罪。遇到文景时期,郭解可能没事,公事公办,他真的没有参与。但当时儒生当道,很残酷。武帝看到奏报,让大臣们发表意见。御史大夫孙弘的话把郭解全家送到了西天:“郭解只是一个普通人,敢于代替政府行使威权。他的人在一件小事上杀人。虽然他不知道是谁杀的,但犯罪比他知道的更严重。这种情况并非普通的杀人案,而是大逆不道。”
[img]444940[/img]
因此,依法应当无罪的郭解被判三族灭亡。郭解是西汉最著名的游侠。虽然他犯了很多罪,但他在与人打交道方面有一种高贵的风格。他不偏袒亲人,谦逊礼貌,乐于助人,这些都是难得的品质,很少有人能做到。至少和汉武帝相比,他能做的恶真的算不了什么。最后,他的死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冤枉的,至少不应该承担民族的命运。而导致他灭族的,竟然是两个儒生,回顾历史,其实有点荒谬。秦始皇时代,法家集大成者韩非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两者都是政权的打击对象。儒家被朝廷收编后,立刻表现出一副凶残的脸。公孙弘建议家庭惩罚郭解的原因是没有法律依据的“虽然他不知道,但比知道更糟糕”,这就是儒家所谓的“春秋大义”。于是,一个被遵守法令的狱吏断为无罪的郭解,突然变成了应该三族夷灭的反贼,处罚之重无法复加。汉代儒家的残酷和凶猛,以及试图巴结皇权的丑陋面孔,跳在纸上。
结尾
如果孔子看到了,恐怕棺材板压不住了。原始的儒家真的吸收了仁义,不会下流到这一点。司马迁同情郭解这样的游侠。与《汉书》相比,他的文字与班固不同。在《史记·游侠传》中,公孙红告诉武帝,郭解的侠义已经被统一的专制制度化为典型的御用文人。当然,郭解也没有司马迁说的那么美。但司马迁凭直觉发现,游侠毕竟有一些优秀的品质,比朝廷还要好得多。
郭解杀了很多人。为什么司马迁对他评价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