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蜀汉后,魏国皇帝曹壮被迫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不久又升为晋王。
此时,30岁的景帝孙休在东吴去世。他的儿子太小了。大臣们建立了成年的乌程侯孙浩为皇帝。孙浩非常残忍。他在登基仅三个月后就杀死了张布和濮阳兴。
曹魏咸熙两年(265年),司马昭病逝,传给儿子司马炎。司马炎继位晋王后,立即模仿曹魏代汉的旧例,迫使魏国最后一位皇帝给自己禅位。司马炎建立了晋朝,并将曹壮命名为陈留王。这样,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成了晋、吴南北对峙的格局。
[img]443826[/img]
晋朝派出名将杨虎守卫荆州,准备等待机会消灭吴国。然而,尽管吴国此时内政混乱,但边境上还有一位著名的将军。他是鲁迅的儿子陆抗。杨虎在军事上不能占便宜,所以他采取了怀柔政策,真诚地对待陆抗和吴军。陆抗也得到了回报。两国边境平安无事。
到东吴凤凰三年,军事晋泰十年(274年),陆抗病亡。杨虎觉得时机已经到了,立即上演司马炎,请求攻打东吴。然而,晋朝没有出兵的计划。杨虎别无选择,只能四年后去世。
临终前,杨虎向朝廷推荐了杜预。杜预任镇南将军,来到荆州前线。他检查了当时的情况,向朝廷发挥作用,要求军队摧毁吴。与此同时,益州刺史王军也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然而,晋朝的皇帝司马炎犹豫不决,因为朝鲜掌权的大臣和皇帝的亲信,比如贾充,贪图安逸,不愿意出兵打仗,却害怕别人做出贡献,故意阻挠。幸运的是,朝鲜有一些有见识的官员。在中书令张华的支持下,司马炎终于下定决心。
晋咸宁六年(280年),晋朝派出20万大军,兵分六路,从三个方向攻打吴国。
王军率领益州水军顺流而下,直奔江东。早在出兵前,王军就守卫益州,造船训练水兵,做好了准备。吴国也得到了消息,但没有办法。建平太守武彦想出了一个愚蠢的办法。他在长江上拉起链子,挂上锥子,希望能阻止晋军。王军到来后,他先用几十个大木筏把锥子拿走,然后用火把链子烧坏,顺利通过防御线。
荆州方面,杜提前打败了东吴都督孙欣,赢得了江陵,然后杀死了东吴水军都督陆景。因此,荆州西部地区、交通、广州等地都望风而降。杜留下来安抚新降的地区,让王军继续东下。
江夏太守在东吴投降,王戎,胡奋合攻夏口,武昌。孙浩派宰相张博等人带领3万人前来迎战,很快就被淘汰了。王军率领水陆8万大军,杀向建业。孙浩派出的水军将领张翔也主动投降。另一方面,在王浑的带领下,晋军也杀向建业。孙浩分别向王军和王浑发了降书,王浑写信给王军,说要商量接受投降,但王军无视,直接杀入建业城。
就这样,东吴灭亡,晋统一天下,三国时代落下帷幕。
从蜀汉灭亡到东吴灭亡,三国局势在此期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