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周公旦是西周初的人物。他先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实施理想的王道政治,被后人视为圣人。然而,这种所谓的理想王道政治并不存在。为了模仿古人的理想,证明自己是正统的王者,战国时期的王者把周公旦变成了可以提供证据的材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那么周公旦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呢?周公旦是周灭商后被任命统治罗邑(即后来的洛阳)的人物。商业氏族组织由几个血缘集团组成,然后必须从中选择一个国王。根据甲骨文的研究结果,商朝轮流从这个血缘集团中选出君王。而西周则是从特定的血缘集团中选出历代君王。这种特定的血缘集团仅限于本周氏族组织的一些成员。当人们从这个血缘集团中选出国王时,其他血缘集团的领导人将举行确认仪式。对周来说,举行这个仪式的族长是周公旦。
[img]443611[/img]
周公旦是构成周氏族组织的重要家族的族长,周公旦的家族承担着统治罗毅的重要责任。这一家族的每一代族长都被称为周公。
西周末,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搏褒一笑,引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周王朝分裂(公元前770年)。
幽王死后,他原来的王子宜臼在申侯的支持下继天子位,他就是周平王。另一派势力以郭公翰为代表,在携地继天子位,历史上被称为携王。
东面的周支持平王,西面的周支持携王。两周并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周平王的位置变成了罗毅。西周被东周灭亡(公元前579年)后,陕西仍处于混乱之中,最终脱离了周的统治地位。
罗邑出现了周王与周公并存的局面。这样,罗邑地区的统治者就成了周王,周公就退居二线,成了周王周围的辅助者。维持周公生活的城市定在郊区,与其他春秋大国给予辅助者的待遇没有太大区别。周公的地位从西周时期殷商故地的统治者变成了罗邑统治者的辅助者。
周公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战国时期,周公旦的血液消失了,于是周王家族中出现了一个新家庭来取代周公的职位。西周灭亡于公元前264年,周公国灭亡于公元前255年。
[img]443612[/img]
根据《史记·鲁世家》的记载,周公旦的儿子被分封在鲁国。鲁国被分封是为了遏制同样位于山东的齐国。然而,周公的儿子应该只是周公旦的一个孩子,周公的职位将被继承。
周公戒伯禽说:“我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我在天堂也不便宜。然而,我一沐三捉发,一餐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怕失去世界上的圣贤。儿子之鲁,谨慎不骄人。"
周公旦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被视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