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封鲁、卫、晋等国时,周公旦不仅给予诸侯土地疆域,还给予人口氏族。比如“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分配给鲁国,分配给“陶氏、施氏、繁氏、凯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殷民七族”。卫国封地位于离安阳殷都不远的河南省浚县辛村,而鲁国封地位于遥远的山东曲阜。这次大分封后,原本住在殷都的“殷民六族”和“殷民七族”不得不跟随他们的诸侯去封地。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应该随着地区的划分而切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分封制度的第一个妙用——通过向诸侯“授民”,将原本复杂、根深蒂固的商朝遗民氏族化为零,彻底拆除,诸侯带到分散在王朝各处的封地上。这些遗民来到新的居住地,“帅气的宗氏,编辑他们的家庭,让他们丑陋”,所以他们无法像留在殷都时那样串联起来,掀起叛乱。即使还有不服者,诸侯也可以轻易镇压这些被拆散、远离家乡的遗民。这样,周人与商遗民之间的矛盾就得到了解决。
[img]443573[/img]
第二,周公旦通过奖励人口、土地和财富,给予了在商业灭绝战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将军、盟友和同胞丰厚的回报。英雄们不仅获得了物质奖励,还获得了在自己的封地上统治的权力。这样,第二个矛盾——周朝内部的矛盾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
@ 我们可以注意到,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大多位于重要的军事城镇或王朝边境。例如,卫国的位置是殷商的故乡,许多接受商朝统治的人仍然生活在那里;燕国所在的北京是周朝最北端的诸侯国,面对北方的军狄;鲁国所在的山东曲阜是周公旦在三监之乱中毁灭的奄奄一息的首都,此时仍有反复骚扰徐夷的敌对;晋国所在的山西晋南地区,也是被淘汰的商朝盟友唐国的势力范围。更有甚者,江太公被封的齐国在山东营丘,分封时仍属于与周敌对的莱夷。如果江太公想兑现周成王的奖励,他必须亲自带领营丘从莱夷手中抢劫。更重要的是,江太公被授予的齐国在山东营丘,在分封时仍属于与周敌对的莱夷。如果江太公想兑现周成王的奖励,他必须亲自带领军队从莱夷手中抢劫营丘。周公旦通过将诸侯分封到重要的军事城镇或边境地区,在王朝外围建立了一系列强大的屏障。诸侯为了保住封地,自然会与敌对势力作战,而那些跟随诸侯来到陌生边境的殷商遗民,也会为自己的生存而拼尽全力。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如齐国的例子),分封也可以大面积开拓王朝的领土,消灭王朝的敌人。这样,第三个矛盾——周朝和外部异族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解决。
[img]443574[/img]
周公旦创造性地用一揽子方案——“封土”和“授民”来解决周王朝建立初期面临的三大矛盾。从来没有发生过像“三监之乱”这样的巨大危机,这些危机是由王朝内部贵族与殷商遗民和外部势力的接触引起的。
@ 当我们完全调查分封仪式时,我们必须刷新我们的理解。分封与其说是“划一块土地让诸侯统治”,不如说是“把被征服的人民授予诸侯开拓和保卫边境”。“封土”和“授民”一样重要。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回顾整个分封系统,我们不得不感叹它的巧妙设计和显著的成果。
后来的历史证明,分封制度建立后,很快就发挥了想象中的作用,稳定了危机四伏的周朝,甚至迅速开始向外扩张,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为什么周朝要采用分封制度?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