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早期的“文景之治”,西汉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达到了顶峰,历史上被称为“汉武之治”。后来,它经历了“昭宣中兴”,将整个西汉王朝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然而,盛时期的西汉王朝最终死于外戚之手。如今,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西汉灭亡的罪魁祸首是王正军。
如果她不太依赖母亲的兄弟,王莽篡夺政治的悲剧就不会发生。然而,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王政君的错。依靠亲戚从事政治工作一直是汉族的传统。
早在高祖皇帝时期,吕后及其背后的吕氏家族就拥有巨大的权力。高祖皇帝死后,吕后以皇后的身份控制了政府,拒绝下放权力,吕氏家族拥有巨大的权力。
由于吕后对整个西汉的历史影响很大,司马迁还将她的传说写入了《史记》中专写皇帝的“本纪”一栏,即“吕后本纪”。
[img]441802[/img]
西汉时期外戚专权是如何兴起的?
外戚专权现象在西汉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需要。如果每一位皇帝都能像武帝一样“立子杀母”,用强硬的政治手段切断灾难的根源,那么外戚专政现象就不会发生。
1、外戚势力是制衡宗族势力的重要力量来源
汉高祖成立西汉后,听从总理萧何的建议,吸取西周秦朝灭亡的教训,在中国实行“郡国并行制”。他计划了一些土地来分封诸侯王。不仅有同姓的刘氏族子弟,还有功勋卓著的异姓王。
然而,在“家庭世界”思想的影响下,历代皇帝对异姓王充满了恐惧。西汉政权初步稳定后,高祖皇帝与吕后携手消灭了几位野心勃勃的异姓王。众所周知,经过几代人的变化,同姓王子的血缘逐渐疏远,也开始产生异心。
为了制衡宗族势力的发展,汉文帝时期开始重用外国子女,提升母亲的势力,使外戚和宗族势力相互制衡。这样,皇权就可以在宗族和外戚之间的斗争中保持独立地位,从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
[img]441803[/img]
2、依靠皇权出生的外戚力量是皇帝最重要的心腹力量
在西汉时期,历任太后基本上都参与了前朝的政治事务,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强大的吕后还是温柔的窦太后,当皇帝虚弱时,他们都站在前朝的主梁上。
对于不成熟的皇帝来说,母权是帮助他们坐稳王位的唯一力量。他们坐在王位上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们也会把很多秘密交给外国兄弟。毕竟,外戚不同于宗族兄弟。他们的一切都来自皇帝的宠爱。
只有当皇帝坐在王位上时,他们才能保持家庭的荣耀。在这方面,外戚和皇帝是互利共生的。因此,皇帝往往比同一个家庭的孩子更信任外戚。
二、西汉外戚干政事件
纵观西汉的整个发展历史,虽然外戚干政的现象一直存在,但真正影响巨大的只有四个。他们是吕氏集团、窦氏集团、霍氏集团和王氏集团。
1、吕氏集团
吕氏集团的领导人是吕后。作为高祖皇帝刘邦的第一任妻子,她在政治上一直被称为铁血红颜。高祖皇帝去世后,她的儿子刘颖继位为“汉惠帝”。然而,惠帝从小就懦弱无能,在政治上无所作为。
惠帝的举动正好给了吕后发展外戚势力的机会。临朝称制后,她无视高祖皇帝立下的“白马之盟”,封了母亲所有的兄弟。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整个宫殿都是吕氏家族的人,吕氏家族已经成为大汉帝国的掌权人。如果不及时阻止刘邦的旧部门,恐怕新成立的西汉将遭遇江山易主的悲剧。
[img]441804[/img]
2、窦氏集团
与吕后相比,窦太后要温柔得多。她的政治不是贪图权力,而是为了稳定汉景帝的王位,帮助他治理大汉江山。
窦太后统治期间,国家稳步落实黄老之学,完美结束了“文景之治”的成就。汉初的繁华景象也有窦太后的功劳。
3、霍氏集团
霍光作为霍氏家族的父母,虽然在法庭上有比皇帝更高的权力,但他从未想过要取代他。他也是西汉著名的忠诚大臣。
不幸的是,他的妻子霍显并没有他那么宽广。霍显贪图更大的荣耀和财富,甚至教唆孩子杀死皇帝,动摇国家,这几乎给西汉皇室带来了灾难。
[img]441805[/img]
4、王氏集团
王集团是西汉时期最长寿的太后王政军背后的外戚。虽然王政军本人没有政治欲望,但她母亲的孩子们并不这么认为。面对弱小无助的小皇帝,王莽毫不犹豫地选择篡夺王位,建立了王的政权,历史上被称为“新王朝”。
虽然外戚集团的力量可以用来巩固皇权,加强统治,但它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当君主能够控制它时,利大于弊。如果君主的风格很小,那么外戚很可能会借此机会取代它。
西汉的灭亡是王太后在皇帝年轻时选择相信亲戚,最终导致亲戚篡夺王位和改变国家所有权的悲剧。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我们想完全利用亲戚的力量,我们必须首先发展一种可以与之竞争的力量,使他们相互制衡,遏制发展。这是皇帝权衡的方式。
为什么西汉会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哪些集团造成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