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荣去世仅半年后,赵匡胤就发动了“陈桥事件”,从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手中夺走了王位。柴荣英明一世被后人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为什么他没有猜到赵匡胤会篡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周世宗柴荣病逝,终年39岁,后周显德六年(959年)6月19日。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了柴荣王位,历史上被称为周恭帝。为了让儿子在皇帝宝座上实现平稳过渡,柴荣临终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非常详细的安排。然而,令柴荣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在他去世仅半年后。赵匡胤在他一手提拔的后周殿前点检,发动了著名的“陈桥兵变”,从他留下的孤儿寡母手中夺走了王位。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光柴荣一个人想不到的。恐怕当时没人会想到看起来无害的赵匡胤有这么深的套路。
[img]442515[/img]
柴荣临终前做出的一系列安排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相当细致。他任命范、王溥、魏仁浦为宰相,共同执政。同时,他还将在军队中经验丰富的张永德和李重金明升暗降,削减兵权,调出京师。
当时下周禁军主要掌握在殿前司和侍卫亲军马步军指挥使司两个衙门,其中殿前司的最高领导人是殿前司,地位相当于军中最高领导。柴荣安排33岁的赵匡胤担任殿前点检一职。虽然赵匡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资历仍然很浅。与张永德、李重进等复杂的关系不同,赵匡胤应该是最合适的候选人。
然而,柴荣并非没有原则地完全信任赵匡胤。原来殿前都点检作为军中一把手,有很大的兵权。但柴荣却把真正的兵权交给了极其忠诚的侍卫马步军副部长指挥使韩通。这样,赵匡胤就有权无兵,韩通有兵,但又受制于赵匡胤。除了赵匡胤和韩通,还有三位当代宰相主持大局。整个后周的军政体系由不同利益的人控制,既能相互约束,又能使国家机器顺利运行。仅从这一安排来看,柴荣这个“五代第一明君”并非浪得虚名。
[img]442516[/img]
@ 柴荣猜不到赵匡胤会篡位,但他认为没有人有机会篡位。无论对方是赵匡胤、张永德、李重进,甚至是韩通。
然而,柴荣却错过了一步,那就是赵匡胤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他原本认为赵匡胤资历浅,把他推到高位的风险不大。当赵匡胤熬到老资历时,他的儿子柴宗训已经长大了。这样,皇权就可以顺利过渡到下一代。然而,有些人可能需要10年或2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过程,但赵匡胤只花了6个月的时间。
柴荣去世年底,后周军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殿前司到侍卫司,大部分关键领导职位都换了人,新领导无一例外都是赵匡胤的死党和“义社十兄弟”。这样,原本掌握兵权的韩通就成了孤家寡人。尽管韩通此时仍有实力牵制赵匡胤,但韩通却认为赵匡胤是个好人。事实证明,韩通很快就为自己的误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及其死党在京师散布假消息,宣布契丹大军南下入侵。宰相范质等人在无法分辨消息真伪的情况下,将兵权交给了赵匡胤,命他率军北上御敌。结果,赵匡胤率领军队到陈桥驿后,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在全军士兵的“逼迫”下,赵匡胤加身黄袍,随后率军返回京师。韩通听说赵匡胤打算篡位,赶紧从内廷飞马出来,准备组织抵抗。然而,在韩通来到军营之前,他被赵匡胤安插在京师手下的王彦升杀死。赵匡胤兵不血刃占领控制京师,威胁小皇帝柴宗训放弃王位,同时将国号改为“宋”。不幸的是,柴荣为后周奋斗了一辈子,结果却只是帮别人做婚纱。
柴荣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为什么不提防赵匡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