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一个历史上经济繁荣的王朝,最终没有逃脱北方游牧民族的前锋。最后,在蒙古军队的持续进攻下,经过45年的顽强坚持,它完全崩溃了。回顾南宋一百多年的国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百多年里,涌现出许多名将。中间有著名的岳飞、余杰、孟巩等。甚至连作为文臣的虞允文也能在采石大战中扭转局面。
此时,我们可以发现,与军事弱势的北宋相比,南宋在军事上可以说是名将辈出。尤其在南宋末期,余杰、孟巩之流更是被称为当世名将。面对来自北方的强大压力,南宋能够苦苦支撑100多年,这与这些人的力挽狂澜有很大关系。然而,在这个时候,我们也会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南宋可以说到处都是著名的将军。为什么南宋王朝最终无法逃脱灭亡的厄运?
[img]441347[/img]
@ 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南宋虽然名将辈出,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仍处于劣势。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南宋的军事结构,就能找到线索。也就是说,在南宋军队中,步兵和弓箭兵一直是主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军队的野战能力无法与北方的金国和蒙古军队竞争。原因是骑兵在南宋军队的构成中一直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存在。
这种情况,在于陇地优质马场的丢失,使南宋军队在一百年的时间里,陷入了极大的缺马情况。因此,在南宋数千人的骑兵编制中,近一半的人没有马匹。尽管此后南宋通过向大理购买马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匹缺失的困境。然而,与北方马匹相比,西南地区生产的马匹非常不堪重要。这使得野战能力极差的宋军,即使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往往也会因为机动性差而无法扩大战果。相反,由于野战能力差,宋朝将领在指挥作战时,也大多倾向于保守守城战术。
[img]441348[/img]
当然,军事上的巨大缺陷只是南宋灭亡的冰山一角。事实上,南宋晚期朝廷的斗争对南宋早期抗金和晚期抗元的斗争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南宋朝堂,在如何对待北方强权时,始终缺乏深层次的战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南宋陷入了时战时和的尴尬境地。当主战派在朝中占据上风时,南宋朝廷将为北伐做准备。当主和派占上风时,南宋朝廷又会卑躬屈膝。岳飞北伐在历史上就是这样,看着胜败在此一举,却被宋高宗停战金牌全部召回。
可以看出,南宋大厅的政策不确定性一直是干扰前线军事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忽必烈最后一次发动灭宋战争时,南宋军队丁家洲战败后,南宋皇室甚至对元朝军队有一丝幻想。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南宋最终不可避免地灭亡。
[img]441349[/img]
@ 经过多年的战斗,南宋根本没有招架之力。特别是在忽必烈发动的最后一次灭宋战争中,南宋在战略上陷入了全面的劣势。虽然蒙古军队未能突破北宋精心打造的江北一线,但忽必烈灭大理后,南宋完全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这时,虽然涌现出许多像文天祥这样慷慨悲歌的人,但从大局上看,南宋王朝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历史就是这样。南宋不同于北宋缺少名将。南宋的名将数量随处可见。然而,战争局势的逆转并不取决于人为因素。更多的时候,战争往往是国力和意志力的对抗。显然,这两个王朝是南宋最稀缺的,以至于在维持了100多年之后,南宋不可避免地会崩溃。
为什么南宋在维持了100多年后仍然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