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宁古塔可谓赫赫有名,接下来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曾经流放到宁古塔的囚犯描述道:“如果你到达宁古塔,你就不怕十个黄泉了!”可以看出,宁古塔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地方。根据历史资料,宁古塔最初是满族和清朝的发源地,属于极北地区,但为什么这个地方如此可怕和异常,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宁古塔旧址
一、宁古塔的前世今生
宁古塔,没有塔,是一个合适的地名。它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这里是清代宁古塔将军的统治地点和住所,也是清政府在盛京管辖黑龙江和吉林的经济、军事和政治中心。
《宁古塔纪念》:相传昔日有六兄弟,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也。
当时,清朝祖父努尔哈赤的前祖父福满的六个儿子都住在这里,所以人们把它和满族六个祖先联系起来。因此,这里也被世界视为满族清朝的发源地,宁古塔也被称为宁古塔贝勒。宁古塔后来搬到吉林乌拉,这是满族清朝流放罪犯的地方。
[img]440310[/img]
二、宁古塔流放频繁
根据常识,既然这个地方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军事城镇,为什么它会成为人们谈论它颜色变化的地方。在清朝的宫廷剧中,我们偶尔听到皇帝对那些犯错误的官员说:“把它送到宁古塔,和披甲奴隶,永远不会进入海关。”皇帝轻轻地说,虽然这些穿着犯罪的官员免于活罪,但发送宁古塔是他们生活不如死亡的开始。
只要我们知道地理和气候的常识,就不难理解宁古塔远离黑龙江牡丹江,寒冷而遥远。换句话说,那些在清朝皇帝的愤怒下流放到这里的人,可以很容易地去“雪乡”。不幸的是,满清时期的牡丹江并不是BBBB级景区。满清时期是小冰川期,宁古塔“撒水成冰”,气候条件恶劣,常有豺虎豹。大部分地区常年冰封,农作物无法生长,称之为不毛之地也不过分。而且,他们能安全到达这里是幸运的。
吴兆骞:“宁古寒苦,天下无所有。从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电般迷茫。五月到七月,阴雨接踵而至,八月中旬下雪,九月初河水冻结。雪到地就是冰,千里之外的白雪。”
清代诗人吴兆骞,曾被发配到此,否则写不出这样一首“真情实感”的诗。
话说两头,宁古塔谈的颜色变了,让人望而生畏。流放的刑罚真的很吓人。流放不怕,怕流放到宁古塔。边境很广。清朝皇帝为什么要把罪臣流放到这里?是为了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初衷吗?也许真的有这个意思。
死罪豁免后,这些流放在这里的戴罪官员,就是命运——拼命改造。前面说过,宁古塔是满清的发祥地,让他们在这里立功改造,也体现了清朝皇室重现太祖时期的辉煌。
还有一种人不能忽视:“披甲人”。正如名字所示,披甲人肯定和军人相似,但是有一定的区别。战时,披甲人要冲锋陷阵,充当军人,闲暇时自给自足,发展生产(仅限于气候,只能以狩猎为主)。这些被流放到这里的罪臣,此时只能伺候这些披甲人,成为他们的奴隶。也许是北方人的英雄气概和直率。披甲人与这些流放改造的罪臣相处融洽,相互照顾。据史料记载,这些曾经流放到这里的达官贵人,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各取所需。他们也为宁古塔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两个群体在这里相处,大部分时间都很平静。
[img]440311[/img]
三、满清谁发宁古塔?
去宁古塔相当于去了黄泉路。大多数经常被皇帝流放到这里的人都是满族文官。他们不必在这里接受食物或做坏事。当他们到达这里时,他们没有跑步的空间。他们与披甲人和谐相处并不奇怪。他们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冷静地改造和保护自己的生命。
满清时期的“十大酷刑”可能我们都很熟悉,但宁古塔的“流刑”也使流放者的后脊变冷,甚至比死亡更糟糕。自清朝以来,流放到这里的人并不少。我们熟悉郑芝龙(郑成功之父)、清初著名作家金圣叹、清初著名诗人吴兆骞、明代最后一位兵部尚书张缙彦、大学士方拱乾等。
古宁古塔是什么样的存在?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