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栏瓦舍”应该分开看。让我们先来看看“瓦舍”。宋代的瓦舍,又称瓦子、瓦市、瓦肆,是宋代城市的娱乐中心。“勾栏”又称“筑肆”和“游棚”。它是瓦舍的娱乐设施。观众进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观看不同类型的文化和体育表演。
但为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称之为“来时瓦合,去时瓦解”,易聚易散。”
事实上,这正好符合瓦舍的特点,即游客可以随意进出瓦舍,观众不必进入钩栏观看表演,也可以只来瓦舍吃喝。说瓦舍只是一个娱乐中心是不合适的。在名都大邑,这里聚集了大型商店、舞榭、酒龙茶馆。那些占卜者、药贩、剃须师等专业专家也去了瓦舍。
[img]440113[/img]
每个瓦子(舍)都有不同数量的“看棚”供表演,称为“勾栏”,包括舞台、后台、观众席等。勾栏有很多表演,包括讲书、唱歌、杂剧、皮影、散乐、舞蹈、角抵、杂技等。瓦舍的表演不分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瓦舍每天都有表演。
梁山英雄最喜欢在勾栏瓦舍玩。《水浒传》第110回说,燕青带着李悝jy潜入东京观看元宵节灯笼,就是先去瓦舍勾栏看热闹:“两只手牵着手,正投桑家瓦。来到瓦子前,我听到了勾栏里的锣声。李悝jy必须进去。燕青不得不和他在人群中,听上面的评论。”
每个人都在这里度过时光,不知不觉一天过去了。
那么,当时首都有多少座瓦舍呢?
《东京梦华录》记录了近十个,其实肯定不止这些。当时汴京瓷砖很多,演出也很热闹。著名的有新门瓷砖、桑家瓷砖、朱家桥瓷砖、州西瓷砖、保康门瓷砖、州北瓷砖等。
[img]440114[/img]
南宋迁都杭州后,大量艺术家也南下临安,瓦舍不断增多。《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有23座瓦舍,甚至小县城、小城镇也有勾栏。据《梦梁录》和《西湖老人繁荣录》记载,当时临安最大的娱乐中心是北瓦,有13个勾栏,日夜表演各种节目,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在这里娱乐休闲。
沈平《乌青记》说,乌青南北有两个瓦舍,北瓦舍是“妓院和戏剧的紧密之处”,南瓦舍“有八仙店,技艺优于其他地方”,“八楼,周围栏楣,晚上点红纱栀子灯,鼓乐歌笑到三个更好”。
那么,勾栏瓦舍收钱吗?
钩栏是市民的商业表演场所,所以钩栏的表演通常是收费的。收费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收票,先买票,然后进入钩栏观看节目。第二,免费进入,但在表演前,会有专人向观众“奖励”。
为了吸引观众,钩栏还会张贴“招子”,说明演员的名字和演出节目,与今天的剧院贴海报做广告没有什么不同。
宋代瓦子是一个大舞台,赢得了无数的戏剧。只说傀儡戏,开封城的名角有张金钱、李外宁等人。南宋杭州的名角数量远远超过北宋开封,南宋的傀儡戏有很多细节。
[img]440115[/img]
比如棍头傀儡有张小仆射,刘小仆射;悬丝傀儡包括金钱卢医生、陈中喜、陈中贵和郑荣喜;水傀儡包括姚遇仙、赛宝哥、王吉和金石;肉傀儡包括张逢吉、刘逢吉和其他艺术家。好的艺术家是钩栏的摇钱树,钩栏会在艺术家的声誉上大惊小怪。一流的艺术家不仅能给瓷砖带来可观的收入,还能赚到很多钱。
事实上,有证据表明,勾栏瓦舍也是当年的市政工程。《东京梦华录》和《京瓦伎艺》记载:“自从崇拜和观察以来,张延老和孟子书一直主张京瓦伎艺。”学者们证实,孟子书是北宋末的音乐家,“主张”意味着主管。换句话说,宋廷任命了一位专门的音乐家来管理东京的“瓦妓艺术”。
而且宋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瓦舍勾栏的市民娱乐设施,民间不太可能自发完成这么多设施。据说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勾栏瓦舍繁荣的原因。
当然,除了瓦舍勾栏,还可以看到娱乐表演。宋代有一种民间艺人,叫“路岐人”,主要在市中心和路边表演。《清明上河图》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在街上的一个说书棚里,一群人津津有味地听着书。
[img]440116[/img]
瓦舍勾栏是宋代特有的城市文化建制。元代瓦舍勾栏依然存在,但入明后,瓦舍勾栏作为一种城市建制,已经消失,城市中不再有瓦舍勾栏。
那为什么瓦舍勾栏消失了呢?
一方面,大部分瓦舍勾栏在改朝换代时被战争摧毁;另一方面,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严格限制市民娱乐,导致城市娱乐业迅速衰落。要等到中晚明时才能恢复繁荣,但瓦舍勾栏再也没有复活过。真可惜!
勾栏瓦舍是宋代文化繁荣发展的结果。现在读完这些,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繁荣。
勾栏瓦舍是宋代文化繁荣发展的结果。为什么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