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多次使用的国号。例如,魏(220年12月至265年12月)是三国时期的分裂势力之一。后来的历史学家大多被称为曹魏。由于后来的北魏被称为“后魏”,曹魏也被称为“前魏”或“先魏”,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曹操被封为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所以汉献帝把他封为“魏公”、因此,他的儿子曹丕建立了一个国家名称“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另一个例子是,在南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和许多其他以魏为国家的力量。就魏的开始而言,它可以追溯到周朝。东周时期,周天子下有两个魏国。其中,就第一个魏国而言,它被强大的晋国摧毁了。至于第二个魏国,它与韩国和赵国一起分裂了晋国,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三个分裂晋国。
第一个魏国
魏国(前11世纪-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第一任国君失载。西周初,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西周时期,魏国最初的国土是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隐喻高大。”)。东周时期,随着周平王东迁,特别是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各诸侯国加快了周边小国兼并的步伐。例如,熟悉的楚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兼并周边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大的诸侯国。就魏国而言,晋国也在东周时期被淘汰。
[img]439572[/img]
魏国在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被晋献公攻灭。对于君主晋献公来说,消灭魏国后,诸侯国的领土被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期,魏国的先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晋献公在位期间兼并邻国,开拓疆域,除消灭郭国和虞国外,还先后消灭了北方的霍国(今霍州市西南)、杨国(今洪洞县南部),南部芮国(今芮城县西部、陕西大理、朝邑)、魏国(今芮城县中东部)、(即荀,今临沂县南)、耿耿国(今河津市东南)、冀国(今河津市东北)、历荣(今陕西华县)、赤狄(即东山高落,今垣曲县境)等势力,为晋国春秋称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对于这次晋献公的册封,据介绍,《 史记魏世家记载:晋大夫毕万以军功受封于魏,卜偃为其占卜说:“毕万以后一定要大了。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开始赏,天开之。天子昭民,诸侯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意思是:毕万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后来,毕万的孙子因跟随公子重耳而流亡。公子重耳即位,成为晋文公后,毕万之孙被封为医生,称为魏武子。在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了魏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第二个魏国
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魏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5)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因此,很明显,东周时期的两个魏国不仅与晋国有关,而且都是姬姓诸侯国。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开始分晋三家。公元前403年,魏、赵、韩正式被命名为诸侯,这意味着三家分晋的完成促使魏、赵、韩成为东周新兴的诸侯国,与秦、齐、楚、燕并称为战国七雄。三家分晋后,魏文侯因为地处四战之地,忧患环境和雄心勃勃,成为战国第一个实施变法图强的君主。
[img]439573[/img]
君主魏文侯在位时,以翟黄为相,治国;以乐羊为将,攻占中山国;以李悝的变法,以此图强,使魏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在这方面,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在战国250多年的历史中,魏是第一个强大而主导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联盟,相互承认为王,历史上被称为“徐州相王”。魏国领土包括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和江苏北部。当时西邻秦国,东邻淮水,颍水毗邻齐宋,西南与韩国交错,南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又称梁国。
总的来说,虽然在战国初期率先称霸,但在战国中期,随着齐秦的崛起,魏国开始衰落。特别是在河西战役、桂陵战役、马陵战役、伊阙战役等战役之后,魏国已经失去了强国地位。秦王政二十一年,即战国末期,秦军在攻占燕都蓟的同时,将主攻方向转向南方。在此基础上,秦王嬴政派名将王坚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北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十多个城市。在给予一定的打击后,他不敢轻举妄动,确保了攻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于22年回到北方,突然袭击了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在秦灭魏之战中,魏军依靠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随后引导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了。魏王假出降,魏亡。魏国灭亡后,秦国在魏国东部设立了山县。虽然东周时期的两个魏国相继灭亡,但就魏的国号而言,它们被后来的许多势力所采用,如三国时期的曹魏、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和西魏。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东周时期有两个魏国,它们最终是如何被消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