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流满面,春风鬓角垂……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这是宋人王安石以汉代著名、亲远嫁人王昭君为素材写的怀古作品。从粗浅的角度来看,王安石对昭君出塞的理解与我们大多数人对此事的印象是一致的。但作为一名政治家,王安石其实比我们看得更清楚:汉代的“和亲”不是简单的“和亲”,昭君出塞也不是简单的结婚。
[img]439329[/img]
一、这个“和亲”不是“和亲”
很少有人对汉代和亲政策感到陌生。毕竟在中学,说到汉代的外交政策,老师肯定会提到“和亲”。但是,虽然我们已经知道“和亲”很多年了,但是我们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和亲的真正含义,只认为把汉代公主(至少名义上的公主)嫁给匈奴是单身妻子。
事实上,汉代的“和亲”并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简单的政治婚姻。1929年,王桐龄先生早早提出了“和亲”的解释:“和亲政策者,汉族皇帝用自己的公主嫁给外国君主,而不是求婚..白登败后,高帝无法退敌,所以他想派公主嫁给匈奴,冒着生命危险,吕后不能。
王桐龄先生之后,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一直理解“和亲”。可以仔细研究汉代的历史资料。如果“和亲”的“亲”只是被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婚姻”,那么汉匈奴之间的民族关系形式就被忽视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显然是汉代和亲的基础和前提。“和亲”的真正意义不应该忽略这一意义。
那么如何解释“和亲”更合适呢?今天的葛亮提出了一个建议。在汉代史料中,“和亲”经常与“士兵”交谈、“打击”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常言与胡和亲,无兵”,“修文与亲,武而克伐”。在开汉时期和亲之先河的刘敬口中,“和亲”只是“与匈奴和约”、“外与匈奴”。可以推测,当时的“和”就是今天的“和亲”。
[img]439330[/img]
“亲”字其实在汉代涉外文献中很常见,常有“亲”字、“亲和”的意思。有时“亲”字甚至直接用“附”字代替。“附”就是“亲附”,比如“离兄弟之亲,汉以故不和,邻国不附”。总的来说,汉代的“和亲”应该是指“从战争向和平转变,建立和平、友好、和谐的关系”。汉代这种关系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刘敬口中的“和”,即把公主嫁给匈奴为妻。
二、和亲公主和和和亲任务
事实上,由于远嫁者以大汉公主的名义,不难想象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做妻子。就像唐代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给西藏带来更先进的文化,缓和两国关系一样,汉代和公主实际上承担着外交负担。
汉朝和匈奴的第一次和谐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汉朝军队在白登战败后。作为一个失败者,汉朝嫁给公主无疑是一种妥协。代替真正公主结婚的宗族妇女不仅要成为匈奴的妻子,还要成为汉朝的使者,以缓和匈奴与汉朝的关系。
根据刘静的观点,“和蔼可亲”只是汉代对外政策的短期策略。与战斗相比,当时的军事实力明显高于外国汉族的“成本效益”。在长期战略中,刘静还提到,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实现真正的“国王和大臣”,朝廷应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婚姻。这反过来也证明了汉代的亲属需要承担更重的外交责任。
[img]439331[/img]
三、汉代有多少次和亲?
既然我们把和公主视为重要的外交手段和“外交官”,汉代有多少这样的政治活动?参考《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将新皇帝和新单重申或承认原有的和亲行为视为另一个和亲,因此这个数字可以高达29次。
从汉高祖到吕后摄政,大汉与匈奴三次和亲。汉文帝到汉景帝时,大汉七次与匈奴和亲。汉武帝到汉昭帝时,大汉与匈奴和亲三次,与南越和亲一次。汉朝昭帝到王莽新朝时,大汉三次与匈奴和亲。后来,卢芳、彭宠、李兴、马援主导了与匈奴的九次和亲。汉光武帝与汉明帝分别与匈奴和亲。永寿期间,张壮与羌人和亲。建安初年,袁绍与乌桓和亲...
事实上,在这29次和亲中,我们很难从历史资料中找到和公主。换句话说,这17次和亲可能只是一个完全的外交举措,根本不涉及婚姻。
没有公主,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很可能是大多数汉代和亲的真相。和公主不仅是新娘,也是大汉的外交使者,不同于普通民族婚姻的结婚者。这可能就是我们误解的汉代和亲人的真相。
汉代和亲有什么特殊意义?汉代和亲有多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