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从汉唐到明清,许多王朝的统治阶级都采取了“和谐”政策,将皇家公主、公主甚至妃子嫁给千里之外的其他附庸国,以缓和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国内发展和稳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亲”事件是汉朝昭君出西塞,唐朝文成入吐蕃,清朝和硕嫁准葛尔。虽然这些“亲戚”大多是被迫的,有些成功,有些失败,但“亲戚”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经常被统治者使用,原因是大多数“亲戚”会有一定的结果,或者可以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者可以表达彼此的友谊和笼络,客观上可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和交流。
所谓“和亲”,是指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放弃仇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和谐的关系。这不是一种自然形式,而是一种由政治和军事当局协商,并使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本)规定的民族关系形式。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619年)时期,襄王就欲伐郑,于是娶了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这是历史上早期的“和亲”事件。但这次“和亲”事件,是国与国之间的婚姻联盟,不是两国为了停止战争、放弃仇恨而不得不采取的不情愿的政治交易。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真正的“和亲”。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和亲”出现在西汉刘邦时代。自秦朝以来,匈奴一直困扰着中国的西北边境。
匈奴问题在西汉初期是西汉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重大问题。公元前200年,韩王信(不是韩信)反叛,投靠匈奴,共同攻汉。汉高祖刘邦一怒之下,想通过武力解决。结果他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被匈奴埋伏,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多亏了陈平的诡计,他解决了围攻。面对极其严峻的战争形势和咄咄逼人的匈奴军队,战败后的刘邦别无选择,只能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关内侯刘敬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向刘邦提出了与匈奴“和亲”的意见,并陈述了原因。他说:“汉朝的世界刚刚平静下来,士兵们筋疲力尽,无法用武力制服匈奴。匈奴独自杀死了他的父亲,成为了君主。他不能用武力树的力量说服仁义道德。他只能从长计议,让子孙后代臣服汉朝。如果陛下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当老婆,送他丰厚的礼物,粗野的外国人一定会爱她,把大公主当老婆。他生的儿子一定是王子,将来会取代王位。冒顿在位,当然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他的孙子是君主。从来没有听说过孙子敢和爷爷分庭抗礼?这样,匈奴就可以在没有战斗的情况下逐渐臣服。”
刘邦接受了刘静提出的“和蔼可亲”的长期计划,想把大公主送到匈奴。吕后得知后,日夜哭着对刘邦说:“我这辈子只有王子和一个女儿。我怎么能忍心把她扔掉,嫁给匈奴呢!”于是刘邦找到了一位著名的宫女公主,嫁给了一位冒顿君主作为妻子,并派刘静与匈奴签订了协议和婚姻协议。“和蔼可亲”的政策是可行的。
刘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和亲匈奴”倡导者,也是《汉匈和约》的第一位签约者。虽然这是当时的权宜之计,但却具有深远的战略历史意义。“和亲”政策为华夏中原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和平友好创造了新的渠道。它对民族和平交流、民族融合、生产发展、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在汉代,而且在后代也被广泛使用。从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来看,刘静提出的“和亲”政策是历史性的。
揭秘:谁是历史上最早提出[和亲]建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