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历》又称“开元大衍历”,自唐开元17年(公元729年)起实施29年。一行写。立法以《易》为名,就像大衍之数一样。一行测量当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并步九服日鳅,确定当地食物分数,重新测量恒星移动。十五年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往下看。
《大衍历》分为平朔望和平、72候、日月日常位置和运动、日常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颗行星的位置七篇文章。
[img]439201[/img]
由来
传说《大衍历》是唐僧一行所作。唐开元九年(721),帝诏令一行制新历,这是因为李春风所做的林德历逐渐被忽略,林德历中日蚀推测的谬误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帝诏一行又写了新历。一行曾南前往交州,北前往铁勒测量地方纬度,并使用各种日本测量仪器确定地方日本侵蚀的日期,测量恒星的移动并撰写草稿。然而,它在开元15年10月灭亡,因此所谓的开元大衍生出52卷,可以概括为草稿。
后来,皇帝命令张说,陈玄景编写了七篇历史文章、一篇略例文章、十篇历史文章等。开元17年颁发部门,将至宝应的第一年(762)改为郭献之的第五个历史。大衍历的名字是基于《周易》中的“大衍之数”一词。[旧唐书卷34律历史,新唐书卷27上历史,通志略卷20,佛统纪卷40]
历法系统
[img]439202[/img]
历法体系更加精确,更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体系更加精确,表明了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该行也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该行从测量中意识到,对小范围、有限空间的理解不能任意推断为大范围甚至无尽的空间,这是中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
格式编历
后世历家随后以其格式沿袭编历。《新唐书.历志一》:“唐终始二百九十多年,而历八变。初称戊寅元历,称林德甲子元历,称开元大衍历。"还有《历志三上》:“开元九年,林德历署日蚀无效,诏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应之,比经史书气朔,日名,宿度可考者皆合。十五年来,草成一行卒,诏特进张说,与历官陈玄景等次为《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玄宗顾客称制令。”
陈遵贵《中国天文史》第六编第二章五:“一行在梁令赞和南宫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大衍历》;当时很少有这样充分准备后编造的历法,所以大衍历被称为唐历之冠,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
【开元大衍历】是谁编的?历法是怎么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