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5年的战争,禅渊之盟是北宋与辽朝缔结的盟约。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
事实上,辽国当时主动签约,但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况。
1004年,辽国大规模入侵北宋,真的把北宋吓出了一身冷汗。宋真宗原本打算逃脱,但他被总理寇准拦住了。此外,在寇准的推荐下,宋真宗不仅没有逃脱,而且在前线监督战争,这对一个胆小的人来说是困难的。他只是把鸭子赶上了货架。
然而,正是皇帝的个人监督使前线士兵非常兴奋。他们不仅努力保护禅州,而且在许多战役中获胜。他们还射杀了辽朝统军萧挞凛,这震惊了大辽。
[img]438695[/img]
毕竟,在宋辽20多年的战斗中,北宋并没有利用任何优势。当时,北宋主要是为了争夺幽云十六州,但宋太宗赵光义没有亲自赢得北伐。他几乎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那里。从那以后,北宋就不敢北伐了,情况也逆转了。相反,大辽多次南下袭击北宋,北宋已经从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御。
当两军处于相持阶段时,辽国的萧太后打算求和,这对她没有好处。毕竟是外线作战,战线拉得太长,供给很困难。此外,孤军挺进宋代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降将王继忠也劝萧太后求和。在他看来,辽国不可能取得进一步的胜利,于是萧太后派人表达了罢兵休战的愿望。
[img]438696[/img]
这也是宋真宗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不想打架,但他自己做不到。现在他的对手主动寻求和平,这对他来说是件好事。然而,寇准不同意。他认为辽军已经是弩的尽头,这是彻底打败他们的好机会。
然而,宋真宗非常坚持。他不想放弃这个好机会。如果辽国反悔,后悔就来不及了。寇准不当家,只好听皇帝的。
事实上,谈判也很有趣。辽国主动求和,不敢要求太多。然而,北宋也急于讨论和平。宋真宗以前说过,只要他不割地,他就能给更多的钱。
要不是寇准在使者前往后威胁不要给太多,否则结果还不得而知。就这样,双方签署了《禅渊之盟》。
如果从直接效果来看,对辽国有利。否则,萧太后不会主动和解。既然是想和解,就打不下去,或者损失会更大。
但从长远来看,对北宋无疑是最有利的。
[img]438697[/img]
原因很简单。
根据寇准的意思,这场战斗可以完全战斗,甚至有获胜的可能。但我们知道宋真宗不愿意战斗。如果他不讨论和平,他的下一个行为是无法控制的,甚至可能会回到北京。两军战争的最终结果并不像寇准所说的那么确定。
如果继续下去,一旦北宋被攻破防线,对北宋的打击就不小了。
条约签订后,北宋不必每天盯着北方看。和平的边境对内政有影响,这也给了北宋休养和发展国内经济的机会。
说到底,开封是无险可守的,如果两国交恶,那么辽国时不时地入侵,对北宋的打击是可以想象的。
从长远来看,禅渊之盟对谁更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