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年二月,项羽、刘邦灭秦战争结束。项羽以军事实力分封18位诸侯,自称西楚霸王。接下来,我将向你解释
面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压制,刘邦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接受头衔。4月,他带领士兵进入汉中,烧毁了栈道(悬崖上铺着木板的道路),以此来打消项羽的警惕。
同年五六月,齐国宗室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死胶东王,自立为齐王。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认为这是起兵的好机会,很快就发动了“陈仓之战”。成语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诞生于陈仓之战。关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策略,来自韩信这位著名将领。当时,韩信可以说是刚投奔到刘邦手下,韩信献计的陈仓之战,可谓他的成名之战。在这场战争中,韩信出人意料地赢了,帮助刘邦夺取了关中之地。
[img]437542[/img]
一
具体来说,秦末,韩信参加了反对秦朝的起义,并投奔项梁、项羽,未被任命。之后,韩信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刘邦只封了韩信管理粮食工资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鸿门宴结束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际上是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南郑,数十名将军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在刘邦面前多次推荐自己,刘邦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没有时间向刘邦报告就赶上了韩信。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下,将韩信拜为将军。
韩信在此基础上对刘邦说:“按照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人民都知道。但是大王失去了应有的封爵,被安排在汉中当王,秦地百姓都怨恨项王。现在大王起兵向东,攻打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就能收服。就是所谓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与韩信交谈后,刘邦才真正发现自己的才华。因此,刘邦听从了韩信言,安排诸将出击,从而发动了陈仓之战。
二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韩信的这一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夺天下的战略。汉元年(前206年)11月,刘邦利用项羽进攻齐地(山东大部分)田荣的机会,决定攻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与项羽东向争天下。在陈仓之战中,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以曹参、樊迅为先锋,采取了韩信提出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原指从前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从侧翼突然袭击。
[img]437543[/img]
引申: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让敌人毫无准备的策略,也是暗中活动的隐喻。隐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这就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策略。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险要的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的通道,可行军、运输粮草行李,也可供马帮商务旅行。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汉中至关中的咽喉要道。
三
在陈仓之战中,根据韩信的规划,刘邦派樊迅、周勃带领军队大张旗鼓地修建栈道,吸引了三秦王的注意力。他带领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攻击陈仓(项羽封雍王张邯属地)。在此基础上,张邯从废丘(雍都、陕西兴平东南)带领军队赶赴陈仓,立即被军队击败,逃到废丘、好石(陕西乾县东)。胜利后,汉军在壤东(陕西武功东南)分路追击、两地再败雍军,俘虏章平,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然后,汉军没有给对方喘息的机会,而是连续作战,迅速占领了关中大部分,平定了三秦之地,赢得了楚国的初战。
鸿门宴结束后,为了防止刘邦势力扩张,遏制刘邦,项羽将陕西关中和陕北分为三个部分:封秦降将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东马坊村遗址),辖咸阳以西、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橡阳(今西安阎良附近),属咸阳以东;封董毅为翟王,都高奴(城址史上有三种说法:富县、安塞、延安)。然而,关中的三位诸侯在陈仓之战中并没有给刘邦造成太大的麻烦,也就是说,他们辜负了项羽对关中诸侯的期望。
四
[img]437544[/img]
@ 一般来说,在陈仓之战中,刘邦利用韩信的计划“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一条小路上出人意料地取胜,击败了张邯等人,夺取了关中,为刘邦后来争夺世界奠定了基础。汉二年(前205年),刘邦率汉军出关,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降汉。因此,刘邦与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进攻项羽所在的楚国。从四月到彭城,汉军大败而归。韩信复收溃败之军与刘邦在荥阳会师,阻止楚国追兵,在京索之间大败楚军,使汉军重振旗鼓。对此,在笔者看来,刘邦虽然在彭城之战中被项羽击败,但并没有削弱陈仓之战的意义。
在古代历史上,关中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实现帝王事业的重要平台。比如战国时期,秦国就是关中之地,可以消灭山东六国,统治世界。@ 参与策划的陈仓之战,韩信出人意料地获胜,夺取了关中,为刘邦后来争夺世界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著名将军韩信来说,陈仓之战作为他的成名之战,只是一个小小的尝试。此后,韩信首先在井兴之战中打击了赵国,并在潍水之战中消灭了项羽的20万军队,杀死了项羽将军龙,为山脊之战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韩信在陈仓战争中扮演什么角色?最后的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