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说到这个,你一定听说过。
春秋时期通常用于指东周上半年的历史阶段,即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历史上称之为“春秋时期”。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44年),战国前夕,共295年。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各诸侯国相互攻击,导致许多弱小的诸侯国逐渐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
其中,本文提到的滑国是春秋时期灭亡的诸侯国。滑国(~公元前627年),周朝姬姓封国,爵位为伯爵。建都于滑(今河南省遂县西北)。春秋时期,滑国被秦国消灭,但滑国的最后一个领土被晋国占领。为什么?
一
[img]437023[/img]
@ 滑国(?~公元前627年),周朝姬姓封国,爵位为伯爵。滑国首都位于滑国(今河南绥县西北)。因此,像郑国、晋国、鲁国、卫国、曹国、燕国等诸侯国一样,滑国也是姬姓诸侯国。然而,它们都是姓姬的诸侯国,但滑国的实力明显弱于郑、晋、鲁、卫、曹、燕等诸侯国,这也是滑国在春秋时期被消灭的重要原因。在公元前691年至公元前678年之间,滑国迁都收费(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具体何时迁移费用,由于缺乏历史资料不得而知。
春秋时期,许多小国常常担心受到周边大国的干扰,选择迁都。比如大家熟悉的蔡国,多次变更都城。公元前678年,滑国君主参加了春秋霸主齐桓公组织的幽会。虽然滑国君主非常支持齐桓公的称霸。但滑国作为郑国附近的一个小国,主要依附于郑国。春秋初期,它没有被郑国吞并,而是成为了郑国的附庸国。但滑国也改变了这样的策略。
二
公元前640年,郑国滑国背叛进入滑国都邑。于是滑国人再次向郑国屈服,但郑国大军回国后,滑国再次倒向卫国。因此,在公元前639年,郑国再次讨伐滑国。考虑到滑国也是姬姓诸侯国,周襄王为滑国求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周皇室与郑文公的矛盾,导致了周郑之间的战争。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个诸侯国的君主都刚去世,于是不听大臣剑叔的劝阻,坚持要越过晋国的疆域偷袭郑国。
[img]437024[/img]
值得注意的是,秦穆公发动的战役并没有伤害郑国,而是城门失火,池鱼受到影响,导致滑国被消灭。晋国新任君主晋襄公在得知秦国出兵的消息后,决心打击秦国,以维护霸权。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回师时,设伏在萧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险地围歼。同年12月,秦派孟明视率军攻打郑国。第二年春天,他成功通过萧山山口,越过晋军南部,到达滑冰(今河南偃师东南部)。他遇到了郑国商人,他去周贩牛。
三
对于郑国商人弦高,秦军必须攻打郑,即冒充郑国使者奖励秦军,派人回国通知新闻。因此,秦国主教练孟明认为郑国有备,不敢执行偷袭郑国的计划。当然,军队出动了,结果空手返回,真的有点过去了,于是孟明视率领秦军顺手摧毁了郑国旁边的滑国。就这样,滑国这个小国,无奈地告别了春秋历史的大舞台。值得注意的是,秦国虽然消灭了滑国,但秦国和滑国之间隔着晋国,秦国无法占领其土地,导致滑国领土最终落入晋国手中。
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左传·襄公29年》记载了晋人语:“于、郭、焦、滑、霍、杨、韩、魏,都是姬姓,晋是大的。如果不是为了小的侵略,你会从哪里得到它?武术和奉献,还有更多的国家。”可以证明,这里所说的姬姓滑国最终是为了晋国。特别是在萧战争之后,失败的秦国无法与晋国争夺滑国的领土。
四
@ 秦军消灭滑国后,班师立即回国。因此,晋襄公命率军秘密赶到萧山,并联系当地姜蓉埋伏在狭窄道路两侧。秦军回到萧山,却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全部进入伏击区,立即封锁峡谷两端,突然发动猛攻。晋襄公亲自监督战争,晋国所有士兵都勇敢地杀敌。秦军陷入了狭隘的道路,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灭。因此,滑国灭亡后,秦晋之间爆发了萧之战。对于萧之战来说,晋国的胜利结束了。这场战斗的爆发直接导致了秦晋之间联盟的破裂,从而开始了秦晋之间的长期战争。
[img]437025[/img]
@ 对滑国而言,被秦国灭亡后,后人以国为姓,形成滑姓(如汉代滑兴)、滑伯姓(如陈留汉有滑伯堪,为齐悼王中尉)。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滑国:西周,春秋方国之一。现在河南绥县西北。所有的后移都是费用(今年河南省偃师县西南)。秦灭于公元前627年。“总的来说,对于滑国来说,无疑是春秋时期不为人知的小国。如果不涉及秦晋之间的争霸战争,滑国很可能会被后人遗忘。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许多小国,往往悄悄地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你觉得滑国这个诸侯国怎么样?欢迎留下您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春秋滑国是如何消灭的?为什么领土落入晋国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