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真卿,唐代著名大臣、书法家之一,楷书四大家之一,与刘公权合称为“颜筋柳骨”。他的楷书赢得了世界上没有人的称号,他的行书也很好,气势磅礴,气势恢宏。以下是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颜真卿出身书香门第,是一名标准书生。祖上颜推博学广识,一部《颜氏家训》不仅是道德教育的经典,也是文学历史领域的巨大贡献;五世祖颜师古是太宗李世民手下的名臣,所注《汉书》博采众长,至今仍被视为经典。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颜真卿二十六岁时进入士甲科,天宝年间被提升为皇家历史监督员。因为他是官员,他平反了许多冤案,很快被提升为皇家历史。但不幸的是,他得罪了奸相杨国忠,被降职为平原太守。
虽然颜真卿在唐朝长大,但不幸的是,他赶上了“安史之乱”,几乎摧毁了唐朝的灾难。随着渔阳突骑的扫荡,长期以来的河北突然成为战场。颜真卿所在的平原县和表弟颜高卿所在的常山县都在安禄山南下。
[img]436179[/img]
面对叛军的铁蹄,一个学者能成就什么大事!软点直接吓尿,硬点无非是“临危报君王”。你还指望他们打击叛军吗?即使给他们一个舞台,也是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学者误国,历史上这种事情少吗?当时的宰相房湾就是典型的。他根据古书中春秋时期的牛车阵对付叛军,但失败了。
然而,颜真卿在战场上的表现彻底颠覆了书生的形象,他的水平不亚于他的毛笔字,他的影响力也不亚于他在书法界。
主要表现在三件事上:
首先,在安禄山出兵之前,颜真卿闻到了一股气味。因此,通过连续暴雨和担心城墙坍塌的原因,他们秘密组织人力资源和马匹加强城市防御,囤积粮草,统计全县的年轻人,为战争做准备。从表面上看,他们看起来像个傻瓜,和一群文人一起划船,喝酒和写诗,以麻痹安禄山的眼线。
@ 安禄山起兵后,其他郡县毫无准备,而平原郡在颜真卿的警觉下确实严阵以待。
第二,安禄山起兵后,不信任颜真卿,但还是让他带领平原、博平两郡兵马渡过黄河,为叛军打前锋。
[img]436180[/img]
安禄山的举动非常激烈。如果颜真卿一动不动,就证明他和自己不是一颗心;如果你服从命令,你会成为自己的炮灰。安禄山认为,作为一名学者,颜真卿无法解决这场比赛。
出乎意料的是,颜真卿接到命令后,准备与安禄山分手。他立即派人秘密入京,向玄宗汇报河北的情况,以及抵抗小偷的决心。就在玄宗感叹河北“二十四县,没有一个人是义者邪恶的?”(《资治通鉴》)时,颜真卿的秘密报道就像草原上的火花,让玄宗看到了希望,立即将颜真卿提升为家庭侍郎。
颜真卿看到安禄山采取了快速突袭的策略,就和他虚与委蛇。洛阳沦陷后,朝廷的诏书传到平原,颜真卿立即亮起旗帜,在安禄山后院燃起熊熊烈火。
安史之乱发生在盛唐时期。虽然朝廷有点腐朽,但远没有官员强迫人民反抗。当地官员和人民仍然对唐朝感兴趣。在严真卿的倡导下,河北县响应杀害安禄山任命的伪官员,拉开队伍,推荐严真卿为盟主,共同抵抗叛军。一位学者似乎成了河北叛军的领袖。
第三,当河北的抵抗运动蓬勃发展时,颜真卿迎来了一位名叫李萼的年轻人和一名学者。他向颜真卿借兵,说:“清河毗邻平原,但财富是平原的三倍。如果他能借一部分兵给他,清河平原将由颜公指挥。”
[img]436181[/img]
颜真卿想试探一下这个年轻人:“平原兵马已经捉襟见肘,自身难以保护,如何帮助清河,但如果借兵给你,你打算怎么办?”
面对诱惑,李萼非常不高兴,说:“如果你不借兵,你就不会告诉你。”然后威胁到颜真卿:“如果清河投靠安禄山,你就等另一个劲敌吧!”
看着这个正直的年轻人,颜真卿决定借兵给他。于是,李萼把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来:“听说朝廷派程千里将军带领大军进河北。我打算先攻魏郡,开口迎接大军,然后聚集各县的兵力,不少于20万。当时主力北上,直捣反贼老巢范阳;分兵南下,切断安禄山北归之路;潼关大军无法坚守。这样,我相信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叛军就不会战斗和崩溃。”
虽然进入河北的不是千里之外,而是郭子仪和李光璧,但年轻的李萼对战局的判断极其准确。
后来,在严真卿的组织下,河北军赢得了唐毅战役,占领了魏军、信都等地。郭李兵团进入河北后,取得了嘉山大胜。有一段时间,河北大部分县回到了唐朝,安禄山陷入了楚歌四面的境地。如果不是潼关失陷,安史之乱肯定不会持续八年。
从颜真卿的表现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是拘泥不化、不灵活的迂腐者;并不是所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无绑鸡的无用人。他们发起残忍也可以成为一件大事。
后人广泛赞扬颜真卿在安史之乱中的成就,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有诗赞:
万古真卿义不磨,冲天豪气世间无。忠贞凛凛的名声依然存在,轰轰烈烈的丈夫。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的表现如何?他在战场上的成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