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魏马陵战役,魏国大败。为了对付秦国,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公元前334年在徐州相遇。他们被称为国王,在历史上被称为“徐州国王”。接下来,让我们听听他的一些故事。
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部)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所以他也承认了魏的王号,并将今年改为第二年。简言之,魏惠王和齐威王签订了联盟条约,魏惠王和齐威王签订了联盟条约,互相尊重,互相尊重。此后,各国纷纷称王(超越称王,无视周王的权威)。以前所有国家都是诸侯国,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历史上被称为“徐州相王”。
[img]436965[/img]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乃至战国初期,诸侯国君主的死后头衔是XX公、XX侯,如春秋初的齐桓公、晋文公,战国初期的魏文侯、韩昭侯、赵肃侯等。然而,自徐州相王以来,战国七雄君主的死后头衔基本上都是XX王。周王室在徐州相王后没有任何反击,但楚国却非常愤怒,楚威王甚至派兵攻打齐国。所以,问题来了,徐州相王,齐国和魏国互相称王,楚国为什么很生气?
一
@ 就徐州相王而言,这标志着楚国自楚武王以来作为诸侯国唯一的王者地位丧失,楚威王对此非常愤怒,“睡不着,吃不饱”。公元前333年,楚威王领大军伐齐,赵国、燕国乘机出兵攻齐。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军伐齐,与泗水齐将,入围徐州,被齐将田盼打败。因此,很明显,楚威王不仅对徐州相王非常愤怒,还派兵攻打齐国。虽然徐州相王的结果没有改变,但这无疑表达了楚国的态度。
在这方面,在我看来,楚国对徐州相王的行为非常愤怒,主要分为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这是战国七雄中只有楚国被称为王子。公元前704年,熊通被称为楚武王。早在春秋初,楚国就敢于与周王室竞争。对于周王室来说,楚国是强大的,自然没有办法采取楚国。
二
[img]436966[/img]
在此基础上,楚国在各诸侯国中率先称王,在爵位上无疑具有优越感。然而,徐州相王后打破了楚国的优越感,魏国的魏惠王和齐国的齐威王承认了对方的王爵。在战国七雄中,楚国不再是唯一称王的诸侯国。随着齐魏的加入,自然会有更多的诸侯国效仿。于是,枪打出头鸟,愤怒的楚国选择发兵攻打齐国,希望齐威王取消王爵。当然,楚军先获胜,再被齐国将领田盼击败,齐威王自然不会取消自己的王爵。
齐国继续称王,魏国的魏惠王自然不会取消王爵。因此,在战国七雄中,楚国、魏国和齐国自然形成了称王的格局。在这方面,韩国、赵国、秦国和燕国显然不愿意在头衔上低人一等。@ 徐州相王后,又发生了五国相王的历史事件,甚至在战国中期,战国七雄、宋国、中山国等诸侯国都相继称王。
三
当然,与楚国相比,周王室最应该感到愤怒。西周成立后,周天子自称王,至于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则被封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中,就楚国而言,它原本是一个子爵诸侯国,对周王室封的爵位不满意,越过了称王。然而,在徐州相王时,周王室实力较弱,根本不敢与齐魏竞争。于是,实力雄厚的楚国自然站了起来,通过实际行动向齐国表达了愤怒。
另一方面,在我看来,楚国感到愤怒,也是徐州相王。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见齐威王,这相当于承认齐威王是诸侯国的霸主。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不同),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君主,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在位。君主齐威王在位时,选贤任能,实施邹忌变法,在桂陵战役和马陵战役中重创魏国。
[img]436968[/img]
四
@ 对魏国来说,正是齐国的不断打击,才迫不及待地选择带领诸侯国来见齐威王。对此,齐威王成为诸侯国霸主后,楚国无疑十分愤怒。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和晋国就长期争霸中原,即楚国的目标就是成为中原诸侯国的霸主。当然,春秋时期,晋国在整体实力上压制了楚国,即长期处于上风。战国时期,魏、赵、韩三家分晋,这显然是楚国的好消息。然而,让楚国没有想到的是,强大的晋国消失后,田氏代齐后的齐国,反而再次崛起,这让楚威王感到非常头疼。
因此,在我看来,徐州相王的历史事件给了楚威王进攻齐国的借口和机会。然而,齐国之能得到魏国的臣服,显然不是外强中干。楚威王发起的徐州之战在齐国并没有便宜。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去世,其子熊槐即位,为楚怀王。楚威王之后,楚怀王不仅与齐国争霸,还与秦国较量。结果,在垂沙之战中,齐、韩、魏大军重创楚国,秦也在蓝田之战中击败楚国,导致楚国衰落。
徐州相王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楚国扮演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