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的吕伯奢,曹操的父亲曹嵩的老朋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看看。
提起曹操,你最熟悉“他”哪句话?
“宁愿教我对天下人负责,也不愿教天下人对我负责”。《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经常被用来评价曹操的性格。同样,在《三国演义》中,吕伯奢一家被杀,引发了数千年的争论。主流说法是吕伯奢一家冤死于曹操之手。
[img]437019[/img]
《三国演义》中吕伯奢的死亡
曹操残害吕伯豪一家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中 在寻找董贼孟德献刀的过程中。当时曹操正和放过自己的县长陈宫一起逃跑,后面是董卓派来的追兵。
曹操和陈宫一起逃亡多日后,到达了成皋地界。
那天,天色渐晚,两人急需找到落脚之地。匆匆忙忙,曹操想起了父亲曹嵩的一个结拜兄弟。他提议去住一晚。
陈宫和曹操满怀希望地前去。
曹松的老朋友吕伯豪见到曹操后,似乎有长辈们的关心:“我听说朝廷的文件,急于抓住你。你父亲已经避开了陈。你怎么能得到这个?”曹操解释了陈宫对自己的帮助后,吕伯豪对陈宫表现出了友好。然后安排陈宫和曹操在家休息。
[img]437020[/img]
随后,吕伯豪进屋,过了很久才出来。
吕伯奢告诉陈宫后,骑着自己的小毛驴匆匆离开。
也许是出于对父亲和老朋友的信任,再加上逃亡时的尴尬,吕伯豪出门后,曹操和陈宫歇在家休息,心里没多想。
事实上,危险正在接近疲惫的曹操。
磨刀声从屋后传来!曹操的神经立刻绷紧了。
"吕伯奢不是我的近亲,这去可疑,当偷听的时候。"曹操下意识地怀疑吕伯奢一家。
"绑着杀了,怎么样?"吕伯奢家人的这句话,突然让曹操心弦紧绷。
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先下手为强。曹操和陈宫直接杀死了吕伯豪家的八口人。
吕伯奢家里的男女老少都没有幸免。就在曹操长叹的时候,却发现厨房里绑着一头猪。
“捆绑杀人”!吕伯奢和他的家人是否讨论杀死这头猪来招待曹操和他自己,他们已经筋疲力尽了?陈宫立刻觉得曹操误杀了好心的吕伯奢一家。都怪曹操太多疑了!
吕伯豪的家人去世了,陈宫和曹操匆匆离开了。
然而,出行两里后,吕伯豪手里拿着瓜果蔬菜,驴鞍上挂着两瓶酒迎面而来。
为什么不等我回来就离开?吕伯奢问曹操。
曹操回答说:“受罪者,不敢长久居住。”。
“我已经分配家人屠宰一头猪,贤侄,使君何恨一夜?请转骑。”吕伯奢留住曹操,很有长辈风范。
而曹操只顾策马离开。
[img]437021[/img]
然后情节又变了。走了一段距离后,曹操突然冲向吕伯豪,问道:“谁来了?”在吕伯豪回答任何问题之前,曹操的剑已经把他砍倒了
陈宫很不满意,问曹操为什么这么无情。
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二、曹操杀吕伯奢的历史疑案
曹操杀吕伯豪的案子被定义为冤案,是曹操的误杀。最重要的是“官方”已经确定了这一点。曹操杀了吕伯豪家的八口人后,陈宫抱怨道:“孟德心多,误杀好人!”。曹操转身杀了吕伯豪后,陈宫甚至斥责曹操:“知而故杀,大不义!”随后,陈宫称曹操和董卓为了除掉曹操。
但历史的真相是《三国演义》所写的吗?首先,《三国志》对陈宫的描述并不多。其次,裴松之的《鱼的典略》补充了陈宫的生活,但没有提到陈宫曾经是一个县长,或者好心放弃了曹操。因此,《三国演义》中的“陈宫”对“曹操”的抱怨几乎没有说服力。
那么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这件事又是真的吗?
裴松之引用了另外三本书作为解释。《三国志·魏书》记载:“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儿子与客人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杀数人。“世语”说:“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又说:“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便夜杀之。既而悲伤地说;‘宁我负人,别人负我!’遂行。”
[img]437022[/img]
从这三种材料,特别是作为正史的《魏书》来看,曹操杀吕伯豪的家人很有可能是真实的事件。然而,杀戮的原因是吕伯豪的家人在正史上首先开始,而曹操则过于怀疑。因此,曹操杀吕伯豪案最大的疑问是曹操的动机。不幸的是,保留的相关史料并不多。一是人们经常陷入困境。
至于罗贯中第四次为曹操安排了这个表现出多疑恶毒的故事,无非是以“尊刘反曹”的思想为主。不管真正的曹操是杀吕伯豪还是多疑,罗贯中大概都会写这样的故事。
曹操除掉父亲的老朋友吕伯豪一家,是吕伯豪责怪自己,还是曹操的错?在《三国演义》中很难找到证据。
历史上从来不缺奸诈的人,但历史绝对不全是奸诈的人。我们需要更多的视角来评价曹操。
为什么曹操杀了吕伯豪一家?是误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