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年7月15日,唐玄宗逃往马尾驿。随行士兵因饥饿和疲劳而怨恨和愤怒,随后发动兵变。杨玉环被迫死于马尾驿。历史上称之为马尾驿兵变。以下是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大唐天宝十五年(756)6月初,安史叛军攻占潼关,长安处于危急状态。在大家的劝说下,唐玄宗准备暂时逃离蜀中。由于机密关系,他几乎匆匆逃离。此外,叛军势力大,许多随行人员各自逃命,导致随行人员和被保驾的禁军因饥饿而尴尬。
6月14日,玄宗一行刚从长安逃出两天,禁军抱怨的情绪无法控制。当他们来到马尾驿时,愤怒的士兵们终于停滞不前,发生了轩然大波。
幸运的是,他们把矛头指向了杨国忠,而不是皇帝。然而,虽然邪恶的小偷杨国忠死了,但“小偷还在”(《旧唐书》)。士兵们担心杨贵妃会在秋后算账,为表弟报仇,并把她当作“小偷书”。
玄宗虽然和贵妃相差34岁,但是老夫少妻关系很好,舍不得杀贵妃。然而,愤怒的士兵们已经很久没有散去了。在龙武将军陈玄礼和高力士的劝说下,玄宗无奈地杀死了杨贵妃。
[img]436173[/img]
“六军别无选择,只能在飞蛾眉马面前死去。没有人接受花朵,翠翘金雀玉挠头。国王掩面救不了他。他回头看了看血泪。”一个天真、长期生活在深宫、从不做政治、只会唱歌跳舞的单纯女子悲惨地死去。她对政治和历史的责任太重了。
马尾驿兵变从发生到结束,目的明确,方向明确,感觉是有预谋的行动。马尾驿兵变有什么隐情?幕后黑手是谁?
历史上大致有两种说法:
第一,高力士主谋。
原因有二:一是长期以来,高力士多次在玄宗面前攻击杨国忠,表达对局势的担忧。为争取谁在皇帝面前说了算,他们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二是高力士有实力指挥陈玄礼。当初玄宗是通过心腹家奴王毛仲来控制禁军的,禁军将领叫葛福顺。然而,王毛仲的傲慢却被高力士找到了处理的机会,陈玄礼也取代了葛福顺。之后,玄宗通过高力士控制了禁军。
也就是说,这次兵变的本质是内廷与外朝之间的权力之争。
然而,这种逻辑只是一种猜测,缺乏强有力的历史资料作为证据。此外,高力士和陈玄礼可以说是玄宗最忠实的奴隶。他们从不放弃。他们跟随没有权力的玄宗走到生命的尽头,而不是那些为权力发动军事变革的人。
[img]436174[/img]
二是太子李亨主谋
李亨是最大的受益者,马伟之变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父子俩分道扬镳,李亨得以灵武登基。
此外,李亨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共同的。当时,当李林甫在位时,杨国忠是打击王子的先驱。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计划让王子监督国家,杨国忠做坏事。
而且《新唐书》中有很多记载,陈玄礼事先通过东宫宦官李辅国向王子汇报了杀杨国忠的计划。
@ 李亨很有可能从动机到结果。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太子集团和宰相集团之间的矛盾。
然而,陈向王子汇报的目的更多的是寻求支持,而不是接受指挥。长期以来,玄宗没有机会接触军队。此外,陈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将军。他跟随玄宗40多年了。当玄宗发动唐隆政变时,陈是骨干。如果他真的是王子的主谋,他可能无法指挥他。@ 太子更喜欢看到马尾的变化,而不是幕后的黑手。
[img]436175[/img]
@ 虽然这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但也各有缺陷。
事实上,马尾驿兵不一定要在幕后找一个黑手。也不能简单概括内廷与外朝的矛盾;王子与宰相的矛盾。如果非要找个说法,杨国忠太坏了。
从李林甫到杨国忠,特别是杨国忠执政以来,天宝政局一步步走向混乱,社会矛盾加剧,民怨逐步加深。
玄宗逃亡的第一天,他遇到了一位名叫郭从金的老人,他说:“宋静直言不讳地说,这个世界依赖于和平。自公顷以来,在法庭上的大臣们一直以言不讳、奉承和容忍,但陛下不知道。”(《资治通鉴》)老人说话很含蓄,“奉承”一代,不是杨国忠还能有谁。
在军队中,哥舒翰手下的王思礼多次提议杀死杨国忠。据史书记载,陈玄礼在长安时与杨国忠发生冲突,想杀了他,但失败了。
[img]436176[/img]
就连安禄山反叛的时候,也公开打出了杀杨国忠的口号,真的给他做了一些广告。
的确,说天宝乱局是杨国忠一人造成的,那是对他的高估,但他已成为乱政的代表,成为众矢之的。
@ 马尾驿兵变杀杨国忠,不是靠一两个幕后黑手就能煽动禁军,而是王公、大臣、军队、李敏等众多阶层愤怒的结果。杀了他就是为了杀了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陈玄礼向王子汇报杀害杨国忠的计划,还是与高力士讨论,他都只是一个忠诚的将军,以避免愤怒的禁军伤害皇帝。这就是为什么玄宗永远不会放弃,直到他死后才怀疑高力士和陈玄礼。
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人,诗圣杜甫从跨时代的高度对陈玄礼的行为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桓桓陈将军,勇往直前,勇往直前,勇往直前。”这意味着没有陈玄礼,每个人都必须完成它。
事实上,陈玄礼并没有发展成窃取最高权力的政变,而是更像是唐朝历史上的救亡运动。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无辜的杨贵妃被卷入了“小偷”的行列。虽然很受欢迎,但也很尴尬!
谁是幕后马尾驿兵变的黑手?背后有什么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