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后期,节度大大加强了势力,甚至达到了垄断权力的地步。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安史之乱是一场让唐朝受伤的叛乱。从那以后,巨大的帝国一直崩溃,直到灭亡。叛乱前,安禄山是平卢、范阳、河东的节度使。他是唐朝肩负重任的边将。他背叛了唐玄宗,相信他。
@ 在研究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时,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在大唐的边防制度上,认为大唐在节度制度上被破坏了。
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在安禄山之前,节度制度已经实施了40多年,拥有无数权力的节度制度。例如,盖嘉云和王忠思甚至超过了安禄山,但他们并没有造反。那么,在这么多的节度制度中,为什么只有安禄山造反呢?
[img]436606[/img]
掌握重兵的将领,历代都是皇帝防范的重点,大唐也不例外。朝廷在制度上设立了多重保险,以防止他们造反。
@ 唐朝成立以来,实行了政府军事制度。士兵们通常在战时务农,享受免税待遇。中国有600多个军事组织被称为“折扣政府”,每个组织有800到1200人,长安、洛阳和李唐开始的大本营太原有400多个。
在边境地区,只有少数警戒部队隶属于所有保护政府或都督政府。一旦发生战争,所有的折扣政府都会召集军队,由皇帝指派的将军带领军队出去。这完全是一种内外轻的军事模式,没有将军造反的隐患。
[img]436607[/img]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军事制度逐渐崩溃,征兵制度被取代。招募的士兵基本上脱离了生产,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士兵,这有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随着征兵制度的实施,边境地区的“节度使者”制度也出现在历史时刻。在景云的第一年,唐瑞宗任命薛仁贵的儿子为幽州保卫经典的节度大使,节度使者诞生了。
虽然这个节日使权力非常强大,但军队、政府和财政权力掌握了该地区,为边境叛乱提供了温床,但我们不应低估古代统治者的智慧。为了防止边境叛乱,他们总结了三个标准:“不久,不远,不统一”。铁营的将军,不让边境将军长期在一个地方,培养个人声望,很好地防止他们变得越来越强大。
然而,唐玄宗即位后,他对边功的追求更加狂热。只要他能赢得战争,他就会放弃任何标准。首相张说,宋晓、李林甫、杨国忠都遥领节度使;有能力的将军兼任现象随处可见。王中思甚至腰上挂着四个城镇的节度使印章;安禄山、哥舒翰、高仙芝等将军熟悉边境条件,能够赢得战争。自从他们成为节日使者以来,他们从未搬过窝。
玄宗为了边功抛弃了三个标准。不过,别担心,此时朝廷对边将的限制还有一个保险,那就是“出将入相”的规则。
唐代文官武将的区别并不明显,大家都热衷于挤在首都当官。当他们被任命到一个地方做一个独掌的三品刺史,他们都感到悲伤,感觉自己被流放了。因此,朝廷制定了规定,如果他们不在当地工作,他们想成为首都的官员,就没有办法。因此,成为首相的捷径是去当地最高、最容易立功的官职。
@ 当时担任节度使的高级官员,都在考虑法立功,让战功成为进入宰相的垫脚石,却没有培养个人势力的想法。比如张说、李、、牛仙客、李适之,都是先担任节度使,再入朝为相。
[img]436608[/img]
然而,在李林甫担任首相后,最后一项保险也被取消了。李林甫担心这些将军会动摇他的地位,所以他给了玄宗一个非常糟糕的想法:建议使用低身份的胡人作为边境将军。胡人既勇敢又善于战斗,不可能在朝鲜结婚。
玄宗想探索边境,同意了这个建议,所以所有的保险都不复存在。边境不会造反,只依靠对朝廷的忠诚。但所谓的忠诚,看不见,摸不着,有点可信!从表演的角度来看,安禄山似乎是最忠诚的将军。
皇帝贪图边功,宰相自私,使节度使制度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不但失去了原有的效果,反而像是为安禄山造反量身定做的。@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不是节制,而是制定和实施制度的人。
唐朝中后期节度这么多,为什么只有安禄山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