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央朝廷的财政收入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当时的农业税,另一种是垄断收入。盐是垄断商品的典型代表。为了控制盐的生产和销售,各朝代都发挥了许多新的模式,不仅掌握了经济,而且反映了朝廷的控制。
盐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古人在神农氏和皇帝时期就开始用海水煮盐。在西汉之前,人们可以随意煮盐吃和卖。然而,这种对盐业的放任使一些人通过贩盐迅速致富,甚至在西汉初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富商集团,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稳定。汉武帝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建立了盐垄断制度。盐场由政府直接管理。人们可以在盐场煮盐,但最终会卖给政府,由政府运输、销售和赚取利润。
[img]436669[/img]
当时,西汉在全国设立了36名盐官,共同承担了全国盐的运输和销售任务。由于它最初被转移到官方营地,政府对盐销售缺乏了解和控制,当时的盐官仍然由以前的盐商担任。这样,通过改变盐商的身份,西汉政府成功地掌握了盐的管理权,这也为未来的王朝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这一政策下,盐的价格并没有下降,而是在政府和这些有特权的盐商的推动下变得越来越贵。以至于普通人买不起盐,但是政府和当代权贵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利润。这也导致这一政策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反复出现,但由于控制盐的销售确实可以给朝廷带来收入,也可以避免富商集团在短时间内出现,威胁社会结构,政府从西汉到隋朝的盐垄断。隋朝开皇三年(583)开始,人们不需要纳税生产盐,隋朝的制度也在唐初使用,不对盐商征税。
唐玄宗当皇帝,大部分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再次向盐商征税。安史之乱后,朝廷可能太缺钱了,进一步加强了对盐的控制,回到了西汉“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特许经营模式。随着官方模式的重新开始,盐价再次飙升。这一次,据记载,盐价上涨了11倍。显然,这种模式并没有抵挡官贾的贪婪,再次失败。
宝应年间,刘燕将盐的运输和销售部分返还给盐商。同时,少数政府主要是为了填补盐商的不足,如向偏远地区运输盐。一方面,这一制度激发了盐商的积极性,增加了产量,另一方面,朝廷的收入增加了,而不增加盐价。唐朝中后期,政府对盐商的剥削越来越严重。《新唐书》记载:“天下之才,盐利居半”,盐利润成为安史之乱后支撑唐朝维持一个半世纪统治的重要财政支柱。
[img]436670[/img]
从宋朝到清朝,朝廷对盐的控制逐渐完善。盐引在宋代开始使用。盐引可以理解为政府颁发的盐商的营业执照。随着盐引的发明,政府不再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和官员,也不再需要参与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只需要收钱。综上所述,形成了“民产、商收、商运、商销(辅以官运、官销)”的模式,既赚钱又不影响正常市场价格。
最后要说的是“私盐”,跟盐专营一样。政府对盐的控制越严格,私盐的利润越高,私盐屡禁不止。一方面,私盐的形成是由于古代统治者通过食盐特许经营赚钱,甚至与盐商合作剥削人民,导致盐价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幅上涨。另一方面,盐的特许经营不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盐的供需脱节,人们只能从“黑市”中获得盐。
综上所述,盐对统治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可以作为财政来源,为政府带来巨大的稳定收入,还可以通过控制盐价来调节价格。把盐业放回古代生产落后的时期,我们会发现盐和铁有很多共同点。如果被私人控制,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额利润,影响现有稳定的社会结构。但是,如果盐的流通由朝廷控制,朝廷可以诱导盐,促使朝廷急需的商品流通到需要的地方,如宋代的折中交引法和明代的开中法。国家不仅节省了购买成本,而且不需要转移材料,一举两得。
古代盐的历史是什么?地位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