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三家分晋后,赵、魏、韩跻身强国之列,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秦、楚、齐、燕、赵、魏、韩。战国七雄中,秦国终于统一了战国末期的六国,建立了秦朝,即成为最后的赢家。当然,秦国之能统治世界,离不开战国人才的汇聚。例如,来自卫国和魏国的商鞅人才在秦国发起了商鞅变法,帮助秦国崛起。商鞅之后,来自魏国的张仪、范菊等人才也被秦国君主重用,帮助秦国蚕食山东六国,逐步实现消灭六国的目标。
当然,战国时期,魏国不仅贡献了许多顶尖人才,还为楚国投奔秦国,为秦国效力。其中,就楚国以下三位人才而言,他们最终担任秦国(秦朝)官员和总理,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甘茂
@ 甘茂(未知生卒年)、姬姓、甘氏、名茂、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人。战国中期,甘茂有机会通过张仪、楚里子的介绍与秦惠文王见面。秦惠文王见到他后,非常喜欢他,派他带兵,帮助魏章夺取楚汉中地区。因此,很明显,秦惠文王虽然是楚国人,但并不怀疑甘茂,而是信任他带兵作战。甘茂与魏章、楚里疾等人在汉中战役中联手击败楚军,成功夺取汉中之地。
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即位。当时,张仪、魏章已经离开秦国,跑到东边的魏国。不久,秦公子蜀侯辉与辅相陈壮谋反,秦武王指派甘茂平定蜀地。返回秦国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楚里疾为右丞相。在这方面,在作者看来,在使用人才方面,秦国的许多君主显然没有任人唯亲,也就是说,作为左丞相,甘茂已经能够与秦国宗族背景下的凯里平等。在此基础上,甘茂没有辜负秦武王的期望,而是在宜阳之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宜阳之战是秦武王三年(前308)至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在韩国重镇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西部)与韩军发生的战争。韩军在宜阳战役中最终战败,秦国获胜占领宜阳,共斩首韩军6万元。这场战争,秦军的攻坚战进展并不顺利。战争经历了五月,失败了,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甘茂曾经动摇信心,想半途而废。但甘茂这位名将选择了背水一战。@ 甘茂将个人所有的钱都用于奖励,在奖励下,秦军一鼓作气,终于拔掉了宜阳。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秦军依靠强大的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此后,秦的疆域扩展到中原,完全控制了萧、信的危险,从而成为秦统一六国的里程碑。
[img]436969[/img]
二、魏冉
魏冉(?—前26.作为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魏冉也来自楚国。在秦楚结婚的背景下,魏冉跟随宣太后芈月来到秦国。早在秦惠文王在位时,魏冉就开始在秦国当官。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势力较大,拥立了秦昭襄王,还帮助秦昭襄王清除了争夺王位的对手。因此,在秦昭襄王在位初期,魏冉担任相国一职,地位显赫。在此基础上,魏冉曾推荐白起为秦国将领。对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协助秦昭襄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伐楚之战,攻占楚都营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作为秦军将领30多年,攻城70多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武安君。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襄王派侯魏冉到齐国,约齐民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合纵破齐。在这场战斗中,魏冉趁势夺取了富饶的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南)。公元前266年,魏冉被秦昭襄王罢免,迁至关外封邑,由范菊代相,最后“身折势夺,以忧死”卒于陶邑,埋在这里。
[img]436970[/img]
三、李斯
@ 楚国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李斯(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战国后期,李斯曾是楚国掌管文件的小官员。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了小官,到齐国学习,拜荀卿为师。李斯学习后,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决定去秦国。到了秦国后,李斯很快就得到了秦相吕不韦的器重,成为了秦国的小官,有机会接近秦王。秦王嬴政听取了李斯离开各国君臣的计划。对于山东六国,李斯提出了“先灭韩,怕别国”的吞并顺序。因此,他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赏识,因此被提升为长史。李斯劝秦王嬴政派人带金玉到各国收买大臣,离开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在这方面,在我看来,秦始皇嬴政在消灭山东六国时,确实遵循了李斯提出的计划,比如在公元前230年消灭韩国,然后让赵国用离间计杀死著名将军李牧。所有这些都促使秦国成功消灭了山东六国。
秦始皇去世后,宦官赵高胁迫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秦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将胡亥改为新皇帝和秦二世。秦二世胡亥为修复阿房宫,征发兵役。对此,左丞相李斯与右丞相冯去病,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部分兵役。然而,这也让李斯激怒了秦二世。在此基础上,赵高借此机会说李斯与儿子李由谋反,严刑拷打李斯,刑讯逼供。秦二世二年(前208年)7月,李斯被迫承认谋反被杀。总的来说,在战国时期,甘茂、魏冉、李斯等三位人才为秦国效力,客观上有助于秦国统一世界。
楚国有很多人才。为什么他们都为秦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