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至正十四年,作为郭子兴的下属,朱元璋第一次见到徐达。他们一见钟情,一见钟情。经过一夜的交谈,朱元璋发现徐达说话非凡,思想有序。他是一个罕见的聪明人,所以他把他当作自己的心。
不久之后,孙郭盟军闹翻并展开了一场战争。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就在两军混乱的时候,他们俘虏了对方的重要人物,孙家军俘虏了朱元璋。
僵持之际,徐达一个人去孙颖,用自己的人质换回了朱元璋,化解了两家人的恩怨。经过这场灾难,朱元璋知道徐达不仅聪明,而且仁义重情。俗话说“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这就是朱元璋苦苦寻找的帅才。
[img]435141[/img]
众望所归
《易经》中有句话叫“德薄位尊”,意思是无德之人不能排在重要位置,否则会把自己和别人带上歪路。而徐达恰恰是“众望所归”。他在与陈友谅的战斗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占领大部分人民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占领城市后,从不扰民掠财,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和平的。
例如,在占领元大都市时,徐达率领军队进入城市,不仅对人民没有犯罪,而且命令人们“封府库,书籍宝藏”。此外,他还派出重兵保卫元朝后宫,让太监守护宫中的妃嫔和宫女,禁止任何人私下闯入。
不要低估保护后宫的小事。在古代,这是一种伟大的美德。历代,每当朝都被打破后,后宫的妃嫔和宫女首先受到影响。例如,明末李自成破城入京,不仅抢劫了大明的财宝,还破坏了后宫女子。就连吴三桂最喜欢的陈圆圆也被带走了,这让吴三桂愤怒地引进了清兵。
徐达的做法不仅化解了原有的矛盾,还帮助朱元璋收买了人心,使朱元璋获得了大势所趋,从而稳定了皇帝的宝座。
大势所趋
大势所趋,这两个字说的是民心。所谓大势所趋,本质就是民心。徐达做到了这一点。他可以管理20多万军队来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多么的智慧和威严!难怪朱元璋称赞他为“长城”。
然而,徐达不仅有才华、有功、有德、有智慧,而且有诚实的责任感。当徐达完成占领元大都的任务时,他首先要归还帅印。
然后,由于他的成就,朱元璋奖励了他曾经住过的豪宅吴王府,并迅速拒绝了徐达和徐达。如果他接受了,他不是有谋反之心吗?
朱元璋对徐达的诚实非常满意。可以说,有政治洁癖的朱元璋挑不出他的毛病。这样的人是完美的。
判若云泥
另一方面,常遇春,他张扬脾气暴躁,喜欢杀人,尤其是对待降卒。正因为如此,全世界都称他为“常十万”。虽然他的功劳与徐达并肩作战,但他的家庭从一开始就迅速衰落了两代。
徐达的各种表现让朱元璋非常满意。后来,他不仅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英雄,而且他的女儿嫁给了后来的明成祖朱迪。后来,徐氏持续了200多年,与常遇春形成了鲜明对比。所有这些都是徐达所做的好事的祝福。
俗话说“以史明鉴”,许多现代学者和个人都在分析和学习徐达的智慧。为什么这样一个普通而正常的人能像一个诚实的人一样如此成功?
[img]435142[/img]
事实上,不要低估诚实人的智慧,这实际上是一种超越普通人的控制。例如,《九种人格》中提到,人们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性格表现也不同,但如何掌握和控制这九种人格是目前人们最缺乏的技能。
徐达就是这种能熟练控制人格情绪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冷静理性,这是大智慧的表现。
徐达占领元大都后,为什么要保护宫中的妃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