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秦国在战国初期很弱,它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三家分晋后,赵、魏、韩跻身强国之列,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秦、楚、齐、燕、赵、魏、韩。在战国七雄中,秦国起初是一个相对较弱的诸侯国,特别是在秦献公即位之前,秦国在与魏国的战争中屡战屡败,甚至完全失去了河西的土地,甚至有被魏国一举消灭的风险。

然而,正是战国初期的弱点,促使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变法图强,便下令招贤。商鞅从魏国进入秦朝,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战略,赢得了秦孝公的信任。他被任命为左舒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实施了两次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诸侯国。特别是战国中后期,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在对外用兵中胜多败少,促使山东六国恐惧。但对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来说,并非百战百胜。商鞅变法后,秦国在两次战役中的结果非常屈辱,甚至需要被迫割地求和。

[img]435579[/img]

@ 这两场战役都发生在合纵攻秦之战中。联合纵攻秦是指楚、赵、魏、韩、燕、齐等国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241年)。大致有5次。其中,秦国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纵攻秦战中两次被迫割地求和。一方面,就第二次合纵攻秦战而言。君主秦惠文王在位时,在公元前316年发动了秦灭巴蜀之战。在这场战争中,秦国消灭了巴、蜀、朱等国(均在四川境内),占领了秦岭以外的广阔地区,实现了进一步的“富国”、“广地”、战略上,“强兵”的目的也形成了楚的侧翼包围,为后南进创造了有利的局面。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做好了准备。

此后,秦惠文王即将再次将兵锋转向中原,不断攻打魏、韩、楚、赵等国,攻占武遂(今山西桓曲东南)、(今河南邓州)、蒲阪、晋阳、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将领域扩展到中原。周红王17年(前298年),秦攻楚,战于分析(今河南西峡),歼灭楚军5万人,占城邑10余人。

因此,很明显,秦国的外部扩张自然引起了山东六国的紧张和担忧,这已成为山东六国共同攻击秦国的一个重要原因。秦国攻打楚国后,齐国、韩国和魏国担心秦国会继续向外扩张,也就是说,他们迟早会攻击自己,利用秦军长期战争的疲劳,在那一年共同攻击秦国。自公元前298年以来,齐、韩、魏三国的军队在函谷关与秦军展开了三年的苦战。最后,三国联军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魏之封陵等地。秦国割地求和后,三国联军也从秦国函谷关撤退。对于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又称第二次函谷关之战,这场战役是齐国名将匡章指挥的,也是匡章一生的巅峰之战。

[img]435580[/img]

在这方面,作者认为,在第二次合并攻击秦国的战争中,秦国割地求和似乎是非常屈辱的。然而,齐国、韩国和魏国没有利用胜利追求胜利,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继续对秦国造成沉重打击。事实上,秦国遭受的损失不是很大。换句话说,秦国虽然曾经割地求和,但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秦国的对外扩张趋势。而这无疑为之后多次合纵攻秦之战的爆发奠定了伏笔。不久之后,秦国继续攻打山东六国,引发了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

另一方面,割地求和后,秦国选择暂时停止进攻,主动与楚结好,以争取时间修军,孤立韩国和魏国。齐为集中力量灭宋,也与秦通好。公元前294年,秦乘楚无能为力,齐无暇过问中原时,大举进攻韩、魏。第二年,白起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歼灭了24万韩魏联军。对白起指挥的伊阙之战,无疑重创了韩国和魏国这两个诸侯国。几年后,秦国继续占领魏国和韩国的领土,促使这两个诸侯国继续衰落。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不满于称王,在宜阳自称“西帝”,尊齐民王为“东帝”。恐惧两强联合的中原国家陷入了被夹击的境地。魏与赵合谋,派李兑联系各国反秦。著名合纵倡导者苏秦也为燕国利益游说,劝齐民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世界“爱恨秦”(战国策·齐策四)乘机兼并宋国。因此,在苏秦等人的战略下,形成了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

@ 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计划,进入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拒绝首攻。当时,面对强大的秦国,虽然五国联盟在整体实力上保持领先地位,但没有人愿意第一次攻击秦国,这无疑会带来自身实力的严重消耗,使其他诸侯国受益。当然,五国联军在函谷关外虎视眈眈,还是给秦昭襄王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为了破坏五国联盟,秦国主动取消帝王,将前占之温、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傅超归还赵国,向五国联军求和。秦国割地求和后,五国联军陆续撤离,这意味着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在真正的对抗之前就解散了。

然而,从结果来看,秦国仍然相对屈辱,即为了平息山东六国的愤怒,再次割地求和。当然,这也是秦昭襄王的理性选择,也就是说,放低姿态,拿出之前占领的一些领土,就避免了战争的风险,其实更划算。此外,这也让秦昭襄王看到了山东六国分离的一面,促使他采取了远近攻的策略,从而分化和瓦解了山东六国,从而达到了各种突破的效果。一般来说,商鞅变法后,第二次和第三次纵攻秦战可以说是秦国最屈辱的两次战役,即秦国被迫割地求和。然而,这两场战役并没有从本质上重创秦国,也就是说,没有阻止秦国统治世界的势头。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秦国在战国初期很弱,它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秦国在战国初期很弱,它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

,,,,,,

  • 宋玉简介 战国末期楚国名词赋家宋玉生平介绍
  • 宋玉简介:宋玉,又名子渊(约公元前298年)-约公元前222年)汉族,东周战国时炎城(今湖北宜城)人,楚国辞赋作家。屈原出生后,...

  • 解密:为什么信陵君魏无忌一辈子都没有掌权?
  • 相信大家都知道“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新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这四个人的出现一度改变了战国时期世界的...

  • 孔子后代 中国最后一位贵族孔家后人的生活状况被揭露
  • 孔子后代:孔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成就。它在世时被...

  • 孙武的传奇人生:孙武亲指挥过几次战争?
  • 孙武已经在军事生涯中工作了30年。司马迁评论孙武说:“西破强楚,入营,北威齐,晋,著名诸侯,孙子和力量。”毫无疑问,人们...

  • 春秋五霸都有谁?为何会形成春秋五霸的局面
  •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都知道群国纷争,最后秦国统一。周天子势力逐渐的衰弱,让各地的诸侯实力大增,那么当然每一个人都想当老...

  • 胡亥为何能当皇帝?胡亥的名字有着这样的来历
  • 胡亥能够当升皇帝,不仅要仰仗于他的父亲秦始皇,史书上说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二十几个孩子里,最小的一个,对他尤其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