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元年7月21日,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共同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历史上被称为唐隆政变。这是唐朝历史上最大的宫廷政变,参与者和军队远远超过了玄武门和龙的政变。以下是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当时负责皇宫安全的是飞骑和万骑,合称北衙禁军,约3万人,全部被李隆基动员。还有魏后临时调到长安的5万府兵,也参与其中。
在政变过程中,为了杀死魏后的众多党羽,军队在长安市大开杀戒。参与的军队和死亡人员远远超过了之前玄武门和神龙的变化。
当时,中宗去世,魏后独裁。她想沿着武则天的足迹一步步荣登九五,成为第二位女王。这种行为引起了李唐宗室和一群忠于李唐大臣的一致反对。于是,魏后及其党羽政变爆发。
政变的成功取决于太平公主在幕后的精心策划;这取决于李隆基的充分准备和优秀的领导能力。在政变中,李隆基打着“杀魏后,拥立相王”的口号。政变成功后,在太平公主的主持下,少帝李重茂退位,相王李丹登基为帝,实现了政变的目的。
[img]435355[/img]
然而,据史书记载,政变成功后,相王李丹真的不愿意当皇帝。他事先对政变一无所知,但成功后,他出来当皇帝。他觉得自己的处境很尴尬。唐龙的政变太大了,李丹什么都不知道?
是的。李隆基故意瞒着父亲,太平公主不想让哥哥知道。他们各有各的小算盘。有三个方面可以解释:
首先,客观地说,相王李丹是当时李唐家族的旗帜。在中宗崩溃的关键时刻,李丹绝对是魏后关心的关键对象。他周围有无数的眼睛,没有从事政变的条件。
其次,在政变之前,李隆基与公众讨论了重大事件。每个人都建议李隆基向他的父亲李丹汇报。李隆基说:“我们都是为了唐朝。成功后,我们的功劳是相王。一旦我们失败了,我们就永远不会影响相王。没有必要告诉他,让他害怕。”
政变结束时,刘幽求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建议:要请相王出面,杀向太极殿,直接登基为帝。
趁兵乱上台,可以避免李丹和少帝李重茂将来对峙的尴尬。这个建议很好,但是李隆基拒绝了。他认为,在邀请相王出面之前,他应该先铲除所有剩余的党。直到政变结束,他才看到相王,请他主持大局。自始至终,李隆基故意瞒着父亲。
[img]435356[/img]
李隆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真的担心父亲的安全吗?
这完全是李隆基的鬼话。封建时代,没有儿子政变,父亲也没有牵连!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想当皇帝。
虽然李隆基雄心勃勃,能力出众,但他的身份限制了他。他是李丹的第三个儿子,被称为“三郎”。他的身份,如果在太平时期,只能是一个幸福的王子,基本上与政治无关。
此时,李丹只有50岁,年富力强;长子宋王李成器,体面,影响力很大。如果李隆基提前向父亲汇报,即使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也只是父亲和大哥的工薪阶层。政变的胜利果实无论如何都不能轮到三郎李隆基。
而且没有告诉父亲,政变的胜利完全是他的功劳,可以赚到巨大的政治资本,争夺王位的主动地位。
[img]435357[/img]
第三,为什么太平公主瞒着四哥李旦?
太平公主继承了母亲武则天的优势,观察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她和侄子李隆基一拍即合。
,三郎李隆基只是一个普通的主人,初出茅庐,而太平公主是一个政治姐妹。与三郎合作,他是领导者。成功后,李丹和三郎都会感激自己。你可以呼风唤雨,这比你在中宗王朝的地位要高得多。也许你可以实现女王的梦想。
如果和四哥李丹合作,太平公主的分量就轻了很多,只是个打工妹,和前朝的地位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另一方面,当太平公主把侄子李重茂从皇位上拉下来,像小鸡一样,拥抱四哥李旦坐上时,可谓风景尽显。@ 太平公主也不想让四哥知道。
就这样,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阿姨和侄子以不同的目的共同发动了政变。主角李丹被蒙在鼓里,迷迷糊糊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为什么要瞒着李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