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公孙氏在辽东建立了燕国,为什么不能与蜀魏吴并称四足鼎立?有兴趣的读者可跟着往下看。
东汉末年分为三国,烽火连天不停。孩子情长,受乱世影响。谁来煮酒?这是歌手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一首歌词,反映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争频发的特殊社会状况。这段历史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详细的介绍,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基本历史格局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当时除了魏、蜀、吴,还有一个国家。严格来说,当时有四个国家。
[img]436015[/img]
那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四国鼎立这样的说法呢?这四个国家的来源是什么?
这个国家是辽东的公孙氏政权。他的创始人公孙度原本只是东汉朝廷的一个小官员,后来投靠董卓获得赏识,成为辽东太守。董卓被杀后,世界一片混乱。中原各军阀诸侯相互战斗,政局动荡混乱,公孙度趁机在辽东自立为平州牧羊人。此后,他东伐高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开疆扩土,招贤纳士,成为不可小觑的诸侯势力。公元190年,公孙度称帝,建立燕国。由于燕国远离中原,偏居东北一角,境内形势相对稳定,因此可以存在48年。
[img]436016[/img]
那么,作为东汉末年最早称帝的割据政权,为什么燕国在汉末众多割据政权中的存在感如此之低,以至于人们说魏、蜀、吴三国鼎立,直接忽视了燕国的存在呢?
原因很简单。燕国太弱了。它的人口、兵力和领土不足以与魏、蜀、吴相比,这也使得人们根本不关注它。魏国创始人曹操最大的愿望是统一世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摧毁吴国和蜀国。因此,曹操及其继任者一直专注于与蜀吴的斗争,根本不关心与邻国燕国的关系。
[img]436017[/img]
公元234年,连续五次北伐的诸葛亮终于撑不住了,死在五丈原上。此后,蜀国转向战略收缩防御,不再对魏国进行大规模进攻。此时,吴国和魏国在此期间也保持着相对和平的状态。腾出手来的魏国立即开始消灭北方的燕国。公元238年6月,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征服辽东,此时公孙度早已病死,其孙公孙渊率领数万步骑兵进行防守。当时刚下了几天暴雨,河水暴涨。司马懿立即在汹涌的河流的帮助下,捣乱了燕国的首都襄平。魏军来势汹涌,燕国无法抗拒。襄平城破不久,公孙渊被司马懿杀害,燕国灭亡,享国48年。
燕国建国48年,比三国中的蜀汉建国时间长。但由于统治者世代偏居辽东一角,其影响力无法与同时期的魏、蜀、吴相比。@ 公孙家族一心经营辽东,从未参与过染指中原的事物,因此其存在对当时的局势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当然,还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都围绕着魏、蜀、吴三国、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三国人物的中心线索展开。辽东只有几笔,这本书太经典了,三国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当然,没有多少人知道当时有一个燕国。
燕国与蜀魏吴并存。为什么存在感这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