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情况,从变法开始,就遭到了许多朝野人士的反对,甚至大作家苏石、苏哲等人也因反对变法而被贬出首都。
本文不讨论王安石变法的对错,但读者可以通过描述宋神宗去世后北宋首都汴京内外的故事来判断王安石变法的对错。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因病去世。司马光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已经在西京洛阳编写了15年的《资治通鉴》,立即起身去首都汴京哀悼。
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沿途官员和人民得知司马光要去京城, “人遮道聚观,马至不行”。人们甚至要求司马光“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img]433846[/img]
人们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司马光去京城,不要回洛阳,而是留在京城当宰相,以“活人”。
司马光到达汴京后,北京人为了看远道而归的司马光,纷纷爬上屋顶或大树,以至于“瓦碎枝折”。
这一切都是民心所向的确切表达,普通人都知道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他们希望司马光能够纠正新法的各种弊端。
然而,司马光也担心这种民心的凝聚会成为别人攻击自己的借口,所以在参加了宋神宗的葬礼后,他立即回到了洛阳。
由于继承王位的宋哲宗年轻,他的祖母、太后、高太后(高滔滔)垂幕听政。高太后把朝廷的诏书送到洛阳,重新委托司马光,司马光才回到汴京。
高太后召见司马光,询问当前治国思路,司马光直接回答:“开言路。”
[img]433847[/img]
因此,在司马光的主持下,朝廷下诏广开言路,允许所有臣民实事求是地直言政治得失和人民疾苦。
北京人民的意见书可以直接送到北京指定的地方,外国官员和人民的意见书可以交给当地驻军,官方驿站可以快速送到北京。
一时间, “有成千上万的官员说新法律不方便。”。这是当时的民主和言论自由,与王安石主政时期的“一言堂”形成鲜明对比。
司马光因年老体衰而请辞。高太后不允许。相反,他下令授予尚书左仆射门和侍郎,并正式拜为宰相。司马光主政后不久就废除了免役法和青苗法。
听说司马光重新入相,北方契丹辽国立即下令边境所有官员: “中国相司马,谨慎无事,开边隙!”
[img]433848[/img]
很明显,这是王安石急于求利而失民心,司马光重新入主朝廷后,民心再次凝聚,使契丹人不敢轻易寻衅滋事。
不幸的是,司马光67岁,第二年就去世了。当司马光的棺材被运回家乡夏县(今山西夏县)时,成千上万的人自发地哭泣,甚至成千上万的人从其他地方来埋葬司马光。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人把司马光的画像“邀请”回家,京师画家甚至卖司马光的画像,发了一笔小财。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是为了大宋朝的繁荣,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是为了大宋朝的稳定。你应该如何理解这两者是对是错?
王安石变法是好是坏?宋神宗死后,都城内外发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