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苞死后,诸葛亮哭得吐血晕倒”,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正史上没有相关记载,只说张苞是张飞的长子,早逝。这意味着他没有机会和诸葛亮一起北伐,诸葛亮也不会因为他的死而哭。
然而,假设张苞活到北伐,确实死在北伐,诸葛亮一定要哭。为什么?蜀汉太缺人才了!
[img]433716[/img]
蜀中没有将军,廖化为先锋。这是世界对蜀汉的戏谑,说江维北伐时手里没有将军,只能让80岁的老将廖化当先锋。这可能有点夸张,但足以说明蜀汉的人才短缺程度。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虽然人才没有姜维那么尴尬,但也是一场大危机。
古往今来,无论什么行业,培养人才都需要时间。学生不可能在今天或明天立即承担重大责任。总有一个理论和实践的过程。
因此,有远见的君主往往看到的不仅仅是第一代公务员和将军,还有第二代甚至第三代。这样,如果他们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他们就不会有人才缺陷。
刘备有一套很好的政治游戏,他也考虑得很好。当然,即使他没想到诸葛亮和其他谋臣也会帮助改进。
也就是说,蜀汉早就有了一套人才培养计划,储备了大量的文武干部。当时他们是中层。关羽、张飞、赵子龙等第一代武将死后,他们将被提拔。
然而,这个计划并没有改变得那么快。关羽发起的襄樊战争和刘备发起的夷陵战争都是蜀汉战争的重大失败。普通士兵可以重新招募,但军队中的中层将军不能立即补充。
换句话说,蜀汉人才链断,青黄不接。
关羽的儿子关兴、张宝等人很可能成为第二代的骨干。他们都是强大的将军和战略。诸葛亮对他们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像关羽和张飞一样帮助刘禅,支持蜀汉的摊位。
与关兴相比,张宝更特别。他的两个姐妹是刘禅的女王。他是一个严肃的800个国家的叔叔,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诸葛亮估计他想成为第二代的核心。
张苞一死,一切计划都落空了,诸葛亮怎么能不哭呢?即使张苞没有更大的能力,他至少也是个武将,他的死一定让诸葛亮心疼。
[img]433717[/img]
纵观几次北伐,我们会发现诸葛亮非常谨慎,不打硬仗,非常注重保存实力。如果有什么问题,他宁愿失败也不愿冒险,也不愿忽视将军的生命。
为什么?再也损失不起。
@ 在演义中,诸葛亮为张苞之的死哭到吐血晕倒,其实不是为张苞个人哭泣,而是为蜀汉的命运哭泣。
为什么张苞的死对诸葛亮打击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