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之战是孙吴与曹魏在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以合肥为目标的战争。接下来,让我们带来历史故事。让我们看看!
曹操在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再次出征孙权。荀攸在随军途中去世,曹操无法掩饰自己的悲伤。十月,曹操从合肥返回徐都。只留下张辽、李典、乐进和7000名士兵守卫合肥。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亲率十万兵马攻入合肥,这说明孙权对合肥这个重要城镇的志在必得。然而,在第二次合肥战役中,在战役初期,张辽率领800名士兵冲击东吴的10万军队,一直冲向孙权的教练。
战役后期,张辽率领追兵,以分兵毁桥的战术,打破了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差点再次活捉孙权。经过这场战斗,张辽震惊了江东。然而,无论如何,孙权这次率领10万军队进攻合肥,仍然引起了曹魏的注意。所以,问题是,当孙权发动合肥战争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回应苏州呢?也就是说,为什么刘备在合肥战争爆发时不抓住机会攻击曹魏呢?
一
@ 赤壁战争期间,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曹魏。尽管赤壁之战失利,曹魏的整体实力仍明显超过孙权和刘备。在此基础上,孙权与刘备的联盟自然有理由继续下去。孙权和刘备在南郡之战等战役中相互配合。@ 在很多人看来,刘备不仅要配合第二次合肥战争,还要利用这个机会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也就是曹魏不能兼顾第一次和结束。
那么,问题来了。当孙权发动合肥战争时,刘备在做什么?在这方面,在合肥战争的前一年,即建安19年(214年),罗城被包围近一年才被征服。刘备与诸葛亮、张飞、赵云共同包围成都。刘备派建宁督察李康说要降低马超。在此背景下,马超来到成都,刘备命令他带领屯城北部,城市震惊了一段时间。
[img]434575[/img]
二
刘备和马超一起包围成都后,于是派简雍劝说刘璋,然后领益州牧,启用蜀中众多人才。在我看来,公元214年,刘备刚刚平定了益州。在刘备之前,刘燕和刘章的父子在益州工作多年。虽然张松、李燕、法正、孟达等势力已经倒向刘备,但益州的许多文臣和将军仍然忠于刘章。在此背景下,刘备虽然击败了刘章,但为了稳定自己在益州的地位,需要一定的时间安抚益州的县县。
因此,在公元215年,即合肥之战爆发时,刘备没有多余的精力进攻曹魏。此外,如果刘备派兵进攻曹魏,他会给忠于刘章的力量一个机会。假如真的发生了这种情况,刘备不但会有失去益州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回到荆州。另一方面,公元215年,刘备率领大军征服汉中张鲁,使刘备的处境十分危险。
三
建安20年(215年),曹操亲自率领10万大军西征汉中,抵达阳平关。张璐想投降曹操。但张璐的弟弟张伟没有听。他带领成千上万的人坚守阳平关,这被曹操打破了。不久之后,张璐向曹操投降。在此基础上,曹操获得了汉中之地。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和门户。公元263年,汉中失去了门户。钟辉军队进攻蜀国,与邓艾合作消灭蜀汉。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在公元215年的首要任务不是攻击曹魏,而是如何保护自己,特别是确保他在益州和汉中交界处的防御力量,以避免内部和外部麻烦。曹操赢得汉中后,留下夏侯元、张和等守卫汉中,多次扰乱宜州。刘备派张飞在瓦口与张和作战,张被南郑击败,刘备回到成都。
[img]434576[/img]
四
@ 对曹操来说,夏侯渊、张合等将军虽然没有亲自坐在汉中,但却留下了。对夏侯渊、张合这两位将军,也多次攻打巴蜀之地。对此,刘备派张飞抵抗。因此,很明显,当孙权发动合肥战争时,刘备本人需要应对曹魏的压力,更不用说给曹魏施加压力了。此外,在合肥之战中,孙权虽然有10万军队,但却输给了张辽等数千名士兵和马匹,这使得孙权没有给曹魏带来太大压力。第二次合肥战役中,张辽、李典、乐进以7000人击败东吴10万大军,曹操感叹张辽是征东将军,次年“是增辽兵”。
在这方面,在我看来,如果孙权能够在合肥之战中打击张辽,促使曹魏继续加强合肥,那么刘备确实有很好的机会攻击曹魏。但遗憾的是,孙权失败得太快,曹操无需从汉中等地抽调兵力。@ 在益州,刘备也无法应对东吴的进攻。公元217年,在益州经营几年后,刘备终于发动了汉中之战,与曹操争夺汉中之地。正是几年的积累和管理,促使刘备在公元217年开始的汉中战役中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而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夺取了汉中之地。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刘备在合肥战争中在哪里?为什么不趁机讨伐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