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通常用于指中国东周上半期的历史阶段,历史上被称为“春秋时期”。以下是相关内容的详细介绍。
周武王四年(约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西安西北丰水东)即位,正式宣布建立周朝。西周建立后,沿用商朝的分封制,将王室、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陆、齐、燕、卫、宋、晋、郭等71个诸侯国相继分封。然而,周朝的诸侯国并不都是周天子封的。例如,本文中提到的徐国甚至比周朝有更长的历史。
徐国,夏至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伯义之子若木是徐国的开国君主,都城是徐城(今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徐国是夏朝封闭的诸侯国,始于夏朝成立之初,直到春秋末才灭亡。因此,对于存在1600年的徐国来说,这自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徐国在巅峰时期与周王室竞争。
一
夏朝大禹在位时,伯益因辅助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山东城以北),建立了徐国。随后,历夏、商朝、周朝三个朝代,徐国都是诸侯国之一。周武王姬去世后,周公旦向东征求叛乱的诸侯国,其中徐国参与了商朝后人的叛乱,与周王室竞争。西周初,徐国起兵直接攻打黄河流域。鲁侯伯禽(周公旦的儿子)在与周王室的对立立场上,经常与徐国竞争,即西周封鲁国,一个姓诸侯国,有守卫周朝东部领土的重任。
鲁国和徐国地理位置相对接近,两国之间的战争也相对频繁,但在西周时期,鲁国很难单独与徐国竞争。当周穆王时,他派兵去攻打徐国,试图让他屈服,但没有成功。特别是当徐燕王在位时,向他贡献的诸侯国有32个国家(韩非子作为36个国家)。对徐国来说,徐燕王在位时达到了顶峰,曾经让周王室无助。
[img]433680[/img]
二
当时,贤能的徐偃王嬴诞在位,大行仁义,得到了徐国人民的支持。历史上,徐国的领土先于鲁南城区,后迁至泗县、泗洪,即一开始的领土并不大。然而,经过君主徐燕王的努力,徐国的领土已经达到了最强的阶段,其领土已经扩大到整个江淮地区,如苏北、安徽中部和鲁南,即跨越山东、江苏和安徽。彭城因徐国而改名,成为历史上的古徐州。国力强大后,徐偃王率领诸侯国联军进攻周朝都城,几乎取得胜利。
当然,战线太长,从江淮地区进攻到关中地区,后勤补给比较困难。劳师远征后,徐偃王最终被周穆王打败,徐偃王隐居于彭城(今江苏徐州)的山林。于是,周穆王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执掌徐国。周朝时期,子爵位居“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第四,自然是一个相对较低的爵位,即周王室只给徐君主一个子爵,以压制徐国,防止徐国继续反叛。楚国、吴国、莒国等也是春秋诸侯国的子爵诸侯国。
三
在周穆王的重创之后,徐国不仅国力受到重创,而且逐渐失声。比如春秋初期,齐桓公、晋文公等诸侯争霸时,基本没有徐国相关史料记载。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说明徐国国力的下降,已不再像西周那样傲慢霸道,甚至需要依附于楚国等大国。公元前512年夏天(吴王和鲁三年),即春秋末期,吴派使臣,责令徐、钟交出领兵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
当时,楚国支持徐国和钟武国,不愿与吴国合作,并将公子掩余和烛庸送到楚国。作为吴国的敌人,楚昭王非常高兴接受了前来参观的吴国公子掩余和烛庸。从楚国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借助公子掩余和烛庸,引发吴国的内乱,削弱对手。
[img]433681[/img]
四
@ 楚国是一个堪比晋国的大国,吴国一时拿不到楚国。@ 吴王合鹿决定先用徐国和钟吾国开刀。公元前512年冬天,吴王派孙武、伍子胥与徐、钟武作战。在孙武、伍子胥的指挥下,徐国和钟武国的军队望风而降。最后,这两个小国被吴国吞并,成为吴国在春秋末期统治的垫脚石。就徐国而言,它始于夏初,在春秋末期灭亡,存在了1600年左右。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徐国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如楚国、燕国、秦国、晋国等诸侯国。它只存在了几百年,远不如徐国。
徐国被吴国消灭后,其子孙以原国名“徐”为氏,是徐姓的起源之一。徐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秦汉时期,徐姓已迁至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同时也开始南迁至江西、浙江等地。目前,徐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和四川,约占徐姓总人口的41%,其次是山东、江西、安徽、河南和湖北。这五个省的徐姓集中在30%。在此基础上,江苏是徐姓最大的省份,这也是徐国历史上定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
徐国在历史上与周王室抗衡,是什么样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