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当今著名的景点,许多人关注它的旅游价值,但事实上,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不能忽视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说到历史价值,我们不得不提到长城在古代的作用。当然,在了解长城的作用之前,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长城的起源,即为什么古代各个王朝都要建造长城?现在世界各地大规模参观的长城是什么时候建成的?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建设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工程。时间跨度超过2000年。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大多数长城都是在明朝建造的。在先秦之前,各诸侯国修建长城的明显目的是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当然,在毗邻游牧民族的北方国家,如秦、赵、燕等,除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外,他们还必须在北方修建长城来抵御匈奴的进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长城不再抵抗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击,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依然存在。为了防止匈奴的进攻,保护北方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秦始皇除了派将军蒙田率领30万军队北击匈奴外,还将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在北部修建的长城与秦长城连接起来,然后修建“西起临涛(今甘肃山尼县),长城东至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多里。此后,其他朝代修建长城的目的与秦朝基本相同,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掠夺。
[img]432802[/img]
长城只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吗?当然不是。长城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防御工事,如果只有防御功能,不是有点大材小用吗?通过对长城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长城不仅仅是一堵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将长城沿线的山口、军堡、关城和重要的军事城镇连接成一个紧密的网络,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军事重镇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信、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备了长期驻军的点线,结合整个防御工程。以历史上的汉朝为例。在著名将军汉武帝时期,汉朝主动攻击匈奴,而不是亲防。这时,长城展现了它的另一层作用。长城作为反击匈奴的桥头堡,成为卫青、霍去病等著名将军进攻的据点。以此为据点,汉武帝最终将匈奴驱逐到漠北,匈奴强汉弱的局面成为历史。
[img]432803[/img]
因此,可以说,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除了具有最基本的防御功能外,还可以将被动变为主动。在汉代中期、明初等王朝强盛时期,依托长城的防御工事进行反击,成为王朝进攻的桥头堡。
事实上,除了进攻和防御,长城还有另一个功能,那就是促进边境贸易的发展。长城作为边境内外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经济互补性很大。游牧民族富含牛马等资源,但种植业和制造业落后,如冶铁、陶瓷、瓷器、纺织布等。你有我没有的,我有你没有的,需求自然会产生。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互补的边境贸易蓬勃发展。作为农业经济与畜牧业经济的分界区,长城已成为交易的中心。当然,还有一个背景前提,就是秦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在修建长城的同时,边境的屯田和发展也是如此。任何修建长城的地方,都要组织修建长城的人及其随从家人进行农牧业生产,以保证长城沿线的供应,直接减少政府支出,间接促进农业发展。
[img]432804[/img]
除了历史价值,长城的人文价值也值得探索。比如我们熟悉的诗“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征人未归”、“劝君多喝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都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心中长城的重量。此外,人文价值不仅体现在文人骚客几千年来对长城的特殊偏好上,嘉峪关、山海关、长城附近的名胜古迹等长城本身都体现了长城的人文价值。
长城对中国就像埃及的金字塔。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当今社会,我们不仅要关注中华民族的旅游价值,还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长城是什么时候建成的?它的作用是抵御外国入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