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历史上,山东六国有五次盛大的联合纵攻秦战。整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解释一下,快来看看。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秦国先后按顺序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500多年诸侯分离的局面。在此基础上,秦始皇正式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在很多人看来,秦国能够顺利消灭山东六国,当然是秦国国力强大的体现。然而,这也与山东六国的外貌和思想直接相关。
然而,事实上,在秦灭六国之前,山东六国已经意识到了秦的重要威胁,并试图抑制秦的外部扩张势头。为此,山东六国计划了五次共同攻击秦国。所谓的“共同攻击秦国”,是指山东六国的一些诸侯国共同攻击秦国。所以,问题来了,山东六国五次联合攻击秦国:胜利多少次,失败多少次?
第一次合纵攻秦:失败
秦的第一次合纵攻发生在公元前318-公元前317年,即早在秦惠文王时,山东六国就把秦国视为心腹大患。公元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但实际出兵只有魏、赵、韩三国。公元前217年,秦国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三国联盟,歼敌8.2万,首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在第一次联合纵攻秦中,联军的失败,一方面是楚国和燕国的成败,没有贡献,另一方面是魏国、韩国和赵国缺乏合作,没有及时相互支持。
第二次合纵攻秦:胜利
[img]432697[/img]
第二次合纵攻秦发生在公元前298-公元前296年,这场战争也被称为第二次函谷关之战。据介绍,匡章在齐闵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军突破巅峰时期的秦国,进入函谷关(战国时期唯一进入秦关的将军),秦昭王随后回到韩河北、武遂、魏河外、封陵求和。对于第二次合纵攻秦,可谓名将匡章的巅峰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齐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进入了秦国的函谷关。吃了败仗的秦国,只能选择割地求和,也就是归还了以前从韩国、魏国手中占领的部分疆域。
第三次合纵攻秦:没有对抗
公元前288年,为了提升自己,打击邻国,秦昭襄王离开了齐国与战国七雄中其他诸侯国的关系。同年10月,他派魏冉到齐国,说服齐闵王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这就是战国历史上著名的秦齐,称东西两帝的事件。然而,在苏秦等人的建议下,齐闵王删除了皇帝的头衔,并与诸侯国一起攻击秦国,即第三次联合纵向攻击秦国。
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计划,进入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拒绝首攻。秦主动取消帝号,破坏五国联盟。此外,能屈能伸的秦昭襄王,再次选择割地求和,将之前从魏、赵手中占领的部分疆域归还。所以,第三次合纵攻秦中,双方并没有实际交手。当然,考虑到秦中第二次合纵进攻的失败,秦昭襄王率先示弱,以免五国联军再次进攻。
第四次合纵攻秦:胜利
第四次联合纵攻秦发生在公元前247年。当时,魏、赵、韩、楚、燕组成联军,魏新陵君魏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击败秦军,追赶函谷关撤军。这场战斗发生在长平战役和邯郸战役之后。当时,山东六国已经很弱了。然而,只要六国联合起来,他们仍然可以在积极的战场上击败秦国。
第五次合纵攻秦:失败
[img]432698[/img]
公元前241年,第五次共同进攻秦国。这一次,齐国没有参加。赵、魏、韩、燕、楚组成联军攻打秦国,由赵将庞暖指挥。虽然五国联军曾经深入函谷关,但距秦都咸阳仅70、80英里(今陕西临潼北),但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最小的战争”。然而,当秦国集中反击时,五国联军立即崩溃。
因此,很明显,山东六国曾五次联合攻打秦国,两次获胜,两次失败,一次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整体战绩还是不错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五次合纵攻秦未能重创秦国?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因为山东六国的利益和立场不同。他们很少在攻打秦国的战斗中全力以赴,也就是说,人们经常指望其他诸侯国吸收伤害,并借此机会收获成果。
此外,在胜利之战中,齐国、楚国、魏国、韩国、燕国和赵国往往没有做到“应该追求穷寇,不应该成为名学霸王”,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继续扩大秦国领土的成就,而是在获得一定好处后退出军队。在这种情况下,秦国虽然会有一定的损失,但并没有受到很大的伤害。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秦国可以继续逐步蚕食山东六国,从而形成“温水煮青蛙”的效果。当山东六国突然意识到这一点时,秦始皇嬴政无法阻止。
六国合纵攻秦战国时期发动了多少次?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