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和多尔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吴三桂投降后,多尔根入关击败李自成。没有吴三桂投降,李自成能打败多尔根吗?
[img]431795[/img]
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李自成消灭明朝后,可以说是如火如荼,曾经占据了北方一半的国家。他建立的大顺政权被当时的世界视为下一个统一的王朝。当时,北方各地都在望风而降。就连控制战略要地山海关的吴三桂也最初选择了降大顺政权。
然而,吴三桂一开始答应降低顺政权,后来后悔了。至于后悔的原因,吴三桂误以为自己的家人被“追回工资”,父亲吴翔被捕后悔;据说他的妾陈圆圆被大顺将领刘宗敏占领,“冲冠一怒为美”;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吴三桂都反悔了,当时清廷的实际掌权人多尔根被引狼入室。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后悔并占领山海关的消息后,亲自带领约10万军队前往山海关。吴三桂控制的军队只有5万。可以说,李自成有很大的优势,但他不知道吴三桂与多尔根勾结的事情。李自成部和吴三桂部日夜激战后,多尔根带领的约8万军队突然加入战场,自然扭转了战局。李自成败北,尴尬地逃回了北京。
李自成逃回北京后,并没有坚持北京,而是选择了撤退。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跌倒之路。他不仅把北京交给了清廷,而且在清军面前也失败了。第二年,他莫名其妙地在湖北被农民误杀。他建立的大顺政权在1644年达到顶峰后,在1645年随着他的死亡崩溃,只有少数人与南明抗清。
所以今天,如果吴三桂不勾结多尔琏献山海关,李自成就不会措手不及了。他打得太多了吗?是他的对手吗?
让我们来看看双方的实力比较:
李自成是大顺政权的建立者,最大的亮点是消灭明朝。
大顺政权鼎盛时期曾占据北方半壁江山,控制范围很大。
当时的实际统治者是大清摄政王。
虽然当时大清统一了关外,但与大顺政权相比,控制范围是无法比拟的。
从字面上看,多尔根打不过李自成,毕竟控制范围比不上,综合实力打不过,而李自成却消灭了明朝。
但深入来看,李自成有很多问题。让我们从细节开始。为什么李自成在与吴三桂作战时措手不及?
[img]431796[/img]
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毕竟,明清战争已经持续了这么多年。李自成怎么能不理解关外清朝的巨大威胁呢?
然而,他进入北京后,首先,战略要地山海关没有派直系将领接管,而是派降将唐通接管山海关,这也是吴三桂成功反悔的关键;当他去平叛吴三桂时,他没有考虑到关外清朝的不确定性,而是措手不及。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李自成入主北京后,并没有立即改变自己的立场。他没有发现自己突破北京,逼死崇祯皇帝,这意味着他的大顺政权应该取代明朝的地位。他想成为世界的共同主义者,但他只是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张大票,然后认为清朝和明朝之间的战争是明朝的事,这与入主北京的自己无关,潜意识地忽视了这一巨大威胁,以至于最后被打得措手不及。
让我们来看看多尔根进入北京后,不同于李自成对官绅阶级的“追回报酬”。他大肆吸引官绅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当统治集团内部有人想退出海关时,他一再坚持留在北京,迁都。在他的一系列政策下,清朝灭绝了大顺政权,打破了张献忠的大西政权,灭绝了南明宏光、隆武、绍武三大政权,奠定了清朝统一的格局。
[img]431797[/img]
简单地说,在1644年的情况下,看似综合实力,大顺政权强于关外大清。毕竟,它占据了北方国家的一半,但它只是金玉之外的一个失败者。李自成多年来一直在作战。事实上,他没有固定的基地,也就是说,他在崇祯十五六年内崛起了一两年,然后灭亡了明朝。他没有长期经营的地方。退出北京后,可谓千里一败在败。
关外大清就不一样了。经过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几十年的经营,统治依然稳定。综合实力认真来说,大顺比不上清朝。
综上所述,李自成的个人能力远不如多尔根,他的综合实力也远不如关外清朝。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李自成消灭明朝之前,清军多次绕道入关。崇祯皇太极甚至在北京城下打了两年,说明当时山海关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不是说有了山海关,世界就可以放心了,关外的清朝绝对打不进来。
即使吴三桂不献山海关,李自成也打不过多尔根。最多,李自成控制了山海关的战略要地,可以推迟一段时间,然后失败。
如果吴三桂不投降多尔根, 李自成能打败多尔根率领的清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