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官品等级最高的。古代官职分为九品,从正品到九品,共18级。在古代历史上,正三品分为正三品堂和正三品堂。正一品至正三品堂,称为堂上官。从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就明朝而言,正一品的官职屈指可数。比如明朝六部尚书,只是正二品的官职。掌管锦衣卫的锦衣卫指挥使,只是正三品的官职。那么,问题来了,明朝有多少官职“正一品”?
[img]430589[/img]
第一类:左右宗正,左右宗人
明朝时期,左右宗正争夺皇室亲属的相关事务;左右宗人掌管皇族家籍,并编写最后通牒。因此,对于左右宗正、左右宗正,虽然官职级别为正品,但其权限范围相对较小,即与大多数人无关。因此,在历史上,左右宗正、左右宗正的存在感自然相对较弱。
第二类: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公基本上是正品的官职。然而,在不同的时期,三公的职位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秦朝成立后,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医生。在另一个朝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和太尉。然而,自三国以来,三公虽然地位高贵,却成了虚职。对明朝来说,张居是唯一一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也就是说,对于明朝的文臣武将来说,大部分都很难被授予太傅、太师、太保等官职。
例如,明孝宗弘治两年(1489年)采纳了孙需的意见,并将于谦送给了光禄医生、朱国和太傅。对于谦来说,他的生命只是被授予王子少保,而不是太保。前者是一品的官职,后者是一品。这说明明明朝文臣武将在生前很难获得正品的官职。
[img]430590[/img]
第三类:左右都督
明初,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设大都督,节制天下兵马。这个时候,大都督可以和三国时期的将军相提并论。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为防止兵权过度集中,将大都督府改为中央﹑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一员。对左右都督来说,仍然是正品的官职。各都督府名义上通过都司统领天下兵马。但明朝中期以后,左右都督逐渐成为虚职,领兵官必须加总兵﹑副总兵等衔,这样才有实际的统兵权。当然,与前两类正一品官职相比,左右都督已经是明朝比较有实权的正一品官职了。
第四类:特进荣禄大夫初授,特进光禄大夫升授(文武散步)
对于特进荣禄博士和特进光禄博士来说,通常是加官,也就是没有实权的官职。虽然官职级别是正品,但如果不担任其他官职,自然就没有实权了。明代嘉靖皇帝在位时,夏燕因大礼议受宠,晋升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参加机务,累积少师、特进光禄博士、上柱国,后被提拔为首辅。
因此,对于夏燕来说,实权主要是由内阁首席执行的。至于给光禄医生的礼物,只是为了把他的官职级别提升到正品。否则,夏燕的礼部尚书只是正品的官职。再比如正统十一年(1446年),杨溥去世,75岁。杨溥获得了光禄医生、左柱国、太师的特殊奖项,他的头衔是“文定”。这里的光禄医生也是正品的官职。
第五类:左右柱国
[img]430591[/img]
早在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武官就是上柱国。明朝时期,以左右柱国为最高级别的武官,通常由武将勋贵担任。然而,与正品的左右柱国相比,柱国是一品的官职。例如,隆庆六年(1572年)正月,以高拱为柱国,其中柱国就是从一品的官职。相应地,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年80岁。被授予左柱国、太师、“文贞”称号。左柱国自然是正一品的官职。而且,同样是三杨之一的杨溥,后来确实被追赠给了左柱国。这表明,在明朝,一些重要的文臣死后,也可能被追逐为柱国或左右柱国。
@ 明朝时期,正一品的官职主要是以上五类。对于这些正品官职来说,要么生前难以授予,比如于谦等大臣,生前没有授予三公等正品官职。当然,张居正是个例外。至于左、右宗正、左、右宗人等官职,往往是负责皇室内部事务的官职,普通文臣武将几乎难以担任。因此,在明朝,正一品的官职自然屈指可数。@ 明初,中书省右左丞相曾是正品官职。然而,朱元璋杀胡唯庸后,丞相的一职被正式废除。
古代正品是什么样的官职?明朝有多少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