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颁布了一项重要政令,被后人誉为最成功、最无解的削藩政策——推恩令。
汉高祖刘邦成立西汉后,为巩固皇权,先后除去了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并将同姓子弟分封为诸侯王。
然而,到了文、景二帝的时候,刘姓诸侯王已经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他们支兵自重,甚至犯上作乱之举。
汉景帝刘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用了赵错的《削藩策》,造成了七王之乱。虽然汉景帝在三个月内平息了叛乱,但并没有根除诸侯对皇权的威胁。
[img]430567[/img]
在汉武帝即位之初,一些大诸侯国仍然拥有数十座城市,占地数千英里。从前人的经验来看,从缓慢治理将培养诸侯王的野心,从紧急治理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叛乱。
于是主父燕向汉武帝刘彻推荐了一套“迂回削藩”的战术,即推恩令。这意味着诸侯王把他的土地分封给他的儿子,这样一个大王国就变成了几个小侯国。
[img]430568[/img]
《史记·平津侯主父传》:今天的诸侯子弟或十几个,适合后代。余虽骨肉,无尺寸封地,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命令诸侯推恩分子,以地侯之。每个人都喜得其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弱。
根据祖训,诸侯王死后,王位和财产由长子继承,其他儿子不得分封土地。虽然推恩令的实施侵犯了长子的部分权益,但诸侯王的普通儿子受益匪浅。
汉武帝制定了侯国的名字。侯国不再接受王国的统治,而是由县管辖,这意味着王国的权利一点一点地回到了皇帝手中。
推恩令实施后,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这样,大诸侯国只有十几座城市,小的只有几十英里,无法与中央政府竞争。
汉武帝兵不血刃削藩,赢得了司马迁的认可。他在《史记》中记载,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狗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尊卑明,万事各得。
汉武帝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