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达、常遇春等人一样,李文忠是明朝开国的著名将领,但很多人说李文忠能在功臣庙排名第三,靠裙带。他是朱元璋的侄子。真的是这样吗?
李文忠(他的母亲是朱元璋的二姐)是明朝著名的开国将军,也是明朝六王之一。虽然他以朱元璋侄子的名义,但他一生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俗话说,师傅带他进门修行。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朱元璋能做的就是尽力给他一顿饱饭,然后找几位老师帮他做作业。至于他是否成功,这取决于李文忠自己的理解。
[img]429649[/img]
19岁时,李文忠跟随朱元璋支持池州,池州的守将是陈友谅的得力干将赵普胜。原来,朱元璋认为这场艰苦的战斗非常艰难。谁曾想自告奋勇的李文忠三次五除二击败了赵普胜?在胜利的追求下,他先后征服了青阳、石岱、太平、景德四个县,如此辉煌的成就震惊了朱元璋。后来,朱元璋封他为亲军指挥,守卫建德。也许是侄子和叔叔,也许是李文忠自己才华横溢,悟性很强,第一次作战他所展现的军事才能注定了他的不平凡。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李文忠像开挂一样为朱元璋开辟了领土。无数的战斗中有两次最能展示李文忠的功勋。一场战斗与张士诚有关。元末,一群英雄齐头并进。经过大浪淘沙,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终于被留下来争夺世界。公元1365年,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斗争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这时,张士诚趁机抄袭了朱元璋的后面。他派了自己的直系李伯生带领20万军队进攻新城。在关键时刻,朱文忠带领朱良祖迅速救援。
当时双方兵力悬殊,李文忠手下只有一万多人兵马。胡德济派人告诉朱文忠,贼军势头强劲,应该驻扎在等待军队。朱文忠说:“用兵在于策略,不在于人数众多。第二天早上,他下令与敌人作战,当时雾蒙蒙,天空昏暗,朱文忠为了激励士兵,召集诸将宣誓:“ 国家之事在这里一举,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亲自带领士兵发起冲锋,李文忠部斩首数万人,李伯升逃跑。
[img]429650[/img]
朱元璋得到好消息后非常高兴。他特意召回李文忠,整天举行宴会安慰他,并奖励他的皇家衣服和名马。如果李文忠在这场战斗中输了,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的胜负还不得而知,这表明了这场战斗的重要性。
第二次辉煌的战绩是在征服北元的过程中,李文忠与徐达分道北征。李文忠率领10万人出野狐岭,一路攻城略地,当时元顺帝已死,王子爱猷知里达腊(元昭宗)新成立。李文忠派人探知此情,率军同程奔往应昌,元昭宗北逃。李文忠俘获了自己长子买的立八刺、后妃、宫女、诸王、将军官属数百人,并在回来的路上俘获了北元国公江文清,降服了3.7万人。到达红罗山时,降服了杨思祖的部众1600多人。
这两场战绩,加上一些平常的功劳,确立了李文忠的朝廷地位。后来朱元璋让他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和国子监督(全国最高学府)。你觉得他名副其实吗?
公元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悲痛欲绝,亲自写文献致祭,追封他为岐阳王,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排名第一@ 只有徐达,常遇春之后。
为什么李文忠能在功臣庙排名第三?只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外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