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就给大家讲讲三国后期人才的故事。为什么三国后期人才枯萎?问题出在哪里?
在三国时期,人们仍然熟悉《演义》的内容,所以一个现象诞生了,即人们经常觉得三国后期人才的严重枯萎。在《演义》的早期描述中,各种角色都有丰富的故事情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要么死在战场上,要么老了,只有一些未知的年轻一代再次出现。
[img]427731[/img]
这可能是因为作者想早点完成,所以他淡化了对三国后期的描述。然而,在历史上,从世界三分到三家归晋,一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这些后三国时期诞生的人物也有精彩的故事。在那个战争时代,它们仍然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谈谈后三国时期的人才。
吓死司马师的文鸭
文阳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奇怪,但也有点熟悉。他出生于公元238年的魏国,是一个真正的年轻一代。他的父亲是文琴,他和曹的家人是同一个家乡。曹爽成为辅助政治部长后,文琴被重复使用,并被授予扬州刺史。文阳从小就勇敢而足智多谋,与父亲一起领导军队。
三国志——曹爽以钦乡,厚养待之,不治钦事。回到庐江,加冠军将军,贵宠逾前。
然而,每个人都应该知道随后发生了什么。司马懿看到了机会,直接解决了曹爽。事实上,从这个时候起,魏国就变得名存实亡。公元255年,司马师将军废除了曹芳。这种行为极大地引起了一群老大臣的不满。对曹魏的忠诚在他们眼里就像叛逆。而且这些人中有文钦。为此,文钦于毫丘俭等人联合起来,准备进京勤王,一场大战是不可避免的。
文阳在这场战争中与父亲一起出征,并作为先锋挑战司马师的营寨。当时司马师生病参战,眼睛里长了一个大肉疮。突然听到文阳在外面咆哮,吓得眼睛直接从伤口掉了出来。文洋在外面喊了一夜,看到没有效果就回去了。后来文钦准备回寿春,文阳有些不甘心,临走前带领十几名骑兵进入司马师的军阵,等够了气才扬长而去。而且司马师回到北京后去世了。
《资治通鉴》-乃与骁骑十余毁锋陷陈,所向披靡,随后被引去。
[img]427732[/img]
回到春天后,文阳和父亲一起投降了吴国。后来,他与诸葛诞合作,攻打司马昭。然而,诸葛诞与文琴关系不是很好。再加上一点矛盾,他杀死了文琴。文阳想回到寿春,但后路被切断,只能投降司马昭。晋取代魏国,文阳成为晋国的大臣。司马忠上台后,文阳被诬陷并灭亡。
北伐诸葛恪
从名字上看,诸葛恪就像诸葛亮的亲戚。历史上,他们确实是亲戚。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弟。诸葛恪和诸葛亮是叔叔和侄子。他的父亲在东吴很有权势。公元222年,诸葛恪被授予骑都尉称号,后来成为太子孙后代的幕宾。虽然他和诸葛亮是叔叔和侄子,但他在孙权面前并没有取笑诸葛亮和蜀国。
三国志——权问恪说:“卿父与叔叔哪贤?”对说:“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说:“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为是为优。”
[img]427733[/img]
孙权在位时,诸葛恪对山的讨伐越有功,被孙权重用。他被崇拜为威北将军,封为都乡侯。后来,他被派往北方防线处理与曹魏的战争。鲁迅成为东吴宰相后,对诸葛恪的印象并不是很好,但在诸葛恪的操作下,他仍然取代了鲁迅的地位。这时,他成了东吴将军,领导荆州战争。
孙权死后,诸葛恪成了辅政大臣,并在东兴修建了大堤。此时正赶上魏国入侵,诸葛恪领兵抵抗。魏军在丁奉等老将的英勇奋战下大败。但诸葛恪却开始傲慢起来,觉得魏军在他面前毫无抵抗力,于是有了新城兵败。后来诸葛恪的行为越来越过分,导致了杀人之祸。在东吴宴会上,诸葛恪当场被孙军杀死,随后尸体被扔到一边,东吴人继续喝酒。
罗宪死守白帝城
与前两个国家相比,蜀汉确实有点悲伤。在后三国时期,他们基本上得到了老兵的支持。就像曾经跟随关羽的廖化一样,在六七十岁的时候,他仍然需要领导军队。姜维也从一个投奔诸葛亮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老人。然而,在蜀汉的后期,真的没有人能上台吗?当然有,但为时已晚。
罗宪的名字可能有点奇怪。在《演义》中,他似乎连一个人的名字都没有混在一起,但罗宪在历史上仍然很有名。他曾经是荆州人。他的父亲罗蒙早年和刘备一起进入了四川。后来,罗宪也来到了成都。公元238年,罗宪成为太子的幕宾,曾两次出使东吴。但得罪黄浩,被派到永安配合阎宇屯兵。永安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白帝城”,它是刘备临死前建立的蜀汉东门。
魏之伐蜀,召宇西还,宪守永安城。
[img]427734[/img]
公元263年,成都处于危急状态。阎宇带走了永安的大部分部队进行救援。此时,罗宪承担了防守永安的重任。但出乎意料的是,刘禅投降了,蜀汉灭亡了。这一消息传达永安后,引起了不小的骚乱,在罗宪的管理下,秩序逐渐恢复。这时,东吴的“援兵”来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来趁火抢劫的!
因此,坚守永安的战役开始了。盛曼率领的第一支部队被击败后,孙休派陆抗和步协进攻永安。让我们看看罗宪,也就是阎宇留下的2000名士兵。然而,永安城终究被保留了。魏的荆州刺史袭击了陆抗的后面,迫使他退役。罗宪最终成为晋国的大臣,结局也属于从头到尾。
[img]427735[/img]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三国后期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人才会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