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不仅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战争。以上问题将在下面逐一公布。
公元263年,曹魏大军分三路向蜀汉发起进攻。魏灭蜀之战中,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从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带领军队,南出剑阁200多里。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桥,鱼贯而进,穿越700多里无人烟的危险区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在此基础上,邓艾克服了几乎所有的困难,在绵竹之战中击败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从而进入成都。
在这方面,刘禅几乎没有抵抗,所以他向邓艾投降。这主要是在成都,没有士兵和马可以继续抵抗。在魏灭蜀之战中,事实上,蜀汉本可以抵抗更长的时间,甚至击退曹魏的三路军队。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蜀汉有两个叛徒,导致邓艾和钟辉军队进入。
一方面,蜀汉江由守将马淼背叛蜀汉,向邓艾投降。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将军田章将从剑阁西径出江由。不到一百英里,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张先登。然后他向前走。”
[img]427869[/img]
景耀六年(263),司马昭派三路大军进攻蜀汉。魏灭蜀之战中,邓艾率军偷渡阴平,派遣部将田章率先攻江由(今四川平武东南)。马邈率军伏击田章,却被打败。在此基础上,马邈选择归降曹魏。从地图上可以发现,邓艾大军要兵临成都,江由几乎是必经之路。如果马邈能坚守江油关口,及时向剑阁地区的姜维通报消息,后者可以分兵部分围堵邓艾。
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钟会10多万大军一时难以突破,@ 在我看来,姜伟完全有机会分兵围堵邓艾,但马邈投降后,邓艾大军顺势来到绵竹。这时,不管姜伟是否收到消息,他都跟不上邓艾。
此外,在魏灭蜀之战中,曹魏与蜀汉胜负的关键实际上是时间。例如,如果姜维不能及时回到剑阁拦住钟会,邓艾根本不需要偷渡阴平。钟会军队可以向成都派兵,迫使后主刘禅放弃抵抗。从这个角度来看,马邈的投降自然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当然,在江油守将马邈投降后,诸葛瞻未能守住绵竹,无疑是难辞其咎。
江油守将马淼的投降导致邓艾直奔。另一方面,蒋舒将军的背叛是钟会军能够迅速攻击剑阁的重要原因。蒋舒曾是蜀国的武兴督,后来被蜀国解雇。蒋舒怀恨在心,这成为蒋舒背叛蜀汉的重要原因。公元263年,蜀汉派蒋舒协助傅守卫阳安大关。
阳安关,又称关城、关城。也就是说,北宋以后的阳平关。《三国志·蜀志·法正传》记载:“鱼与关实际上是益州的祸福之门。”此外,如果汉中是益州的门户,那么阳安关就是门户的门户。因此,如果江舒和傅能守住阳安关口,他们无疑可以将钟会军挡在益州之外,为江伟等将军争取更多的时间。
[img]427870[/img]
然而,当钟会大军攻打蜀汉时,蒋舒诡称出城杀敌,傅俊信认为这是真的,既没有阻拦,也没有设防。这样的背景下,蒋舒率领众出城后,直接向曹魏将领胡烈投降,于是,胡烈率军进入阳安关口。与出卖蜀汉的蒋舒相比,傅则宁死不降,最终战死战场。对此,钟会、胡烈等人攻占阳安关口,不仅能长驱直入,攻打剑阁一带,还能获得蜀汉在阳安关口储存的粮草。《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不禁感叹:“一天抒忠愤,千秋仰义名。不做蒋舒生,宁为傅臣死。”
@ 总的来说,在魏灭蜀之战中,两位守城将领的背叛,是邓艾、钟会能带领军长直奔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只要有一个人能坚持到底,蜀汉的命运就可能改变。例如,在阳安关口,蒋舒可以帮助傅俊多抵挡钟会一段时间,然后,姜维回到蜀地后,完全有时间安排防守。至于马邈,如果能多阻挡邓艾一段时间,那么没有姜维的包围,孤军深入的邓艾可能会因为粮草耗尽而撤退。@ 马邈、蒋舒的背叛,不仅让姜维措手不及,还促使主刘禅做出了放弃抵抗的决定。
三国时期魏灭蜀之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刘禅为什么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