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山涛、向秀、刘玲、王蓉、阮咸经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竹林下一起喝酒、唱歌,被时人和后人称为“竹林七贤”。
季康隐居不仕,因为他鄙视权贵,不喜欢司马的虚伪。同样是竹林七贤的山涛曾推荐季康接替官职。季康乃作了历史上著名的绝交书《与山巨源的绝交书》,列出了自己的“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出仕。
由于季康对司马氏政权的不合作态度,司马昭是掌权将军的禁忌。后来,季康被司马昭下令处死,司马昭只有40岁。
季康临刑当天,3000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要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季康来太学教书,但司马昭拒绝了。
[img]425838[/img]
面对所有人,季康向他的兄弟季喜要了他最喜欢的钢琴,并在刑场上抚摸了一首歌《广陵散》。歌曲结束后,季康放下钢琴,叹了口气:“过去,袁孝尼试图从我那里学习《广陵散》。我每次都是金固之,《广陵散》在今天是绝对的!”(《晋书卷49·列传第19》)
季康为什么要在被杀前弹一首歌《广陵散》?里面有什么玄机?
《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傀儡曲》,是古代一套非常大的叙事曲,讲述了聂政刺韩的故事,是春秋四大刺客之一。
春秋末期,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儡(字侠累)产生了仇恨。严仲子花了很多钱与当时齐国著名勇士聂政交往,希望他能暗杀侠义疲劳。
聂政拒绝了严仲子的请求,因为他想赡养他的老母亲。三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聂政埋葬母亲后,发现严仲子说他原本是市场之徒,但作为“诸侯之卿”,你千里迢迢开车来邀请大量资金。聂政自然会回报这份礼遇,于是他“为知己用”,誓死报答严仲子。
之后,聂政手持利剑,独自闯入相府,“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img]425839[/img]
聂政连杀几十人后,担心连累妹妹(或担心连累严仲子),最后把剑指向自己,割面,割眼,剖腹产。
相国侠累累被杀,韩国大乱,韩王下令将聂政暴尸于市,并悬赏百金寻找线索。
聂政的妹妹聂荣听说这件事后,知道这个人一定是她自己的弟弟。她痛哭起来,说:“他担心我会破脸。我不能害怕死亡,所以聂政的名声不能传播给后人!”
聂政暗杀侠累的行为在当时是一件非常有影响力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这件事后,都称赞聂政“知己为死”的无畏精神,也称赞聂荣是烈女,一个软弱的女人,不惜“绝险千里”,使聂政名扬世界。
那么,为什么《聂政刺韩傀儡曲》这首歌又叫《广陵散》呢?它和“广陵”有什么联系?
广陵,也就是今天的扬州市。三国后期,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时,曹魏大臣总共有三次大规模的兵变起义来抵抗司马氏:第一次是老臣王凌起义,司马懿平等;第二次是无丘节俭起义,司马师平等;第三次是诸葛诞起义,司马昭平等。
[img]425840[/img]
这三次起义发生在寿春,当时属于扬州管辖。起义前,王玲、无丘俭、诸葛生担任“扬州牧”。
据研究,《聂政刺韩傀儡曲》这首古曲于东汉末年开始在民间流传,季康经过自己的精心加工,将这首古曲改编成《广陵散》。
聂政刺韩的故事象征着王陵等人对司马氏的反抗,@ 将《聂政刺韩傀儡曲》称为《广陵散》,也暗示着这种深刻的含义。
因此,在被判刑之前,季康没有演奏其他歌曲,而是演奏了这首歌《广陵散》。一方面,这首歌慷慨激昂,符合他当时的悲剧情绪;另一方面,季康在死前仍然表达了他的态度——即使我死了,我仍然叛逆,我仍然独立和叛逆!
《广陵散》以季康闻名,季康也因临刑前弹奏《广陵散》而增添了无数魅力。
季康临刑前的洒脱也让钟会、司马昭等人看起来更加狭隘和渺小。难怪季康死后,“海内之士不痛。皇帝(指司马昭)发现和恨。”(《晋书卷49·列传第19》)
季康临刑前为何演奏《广陵散》?背后有什么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