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著名将军李光被称为“飞将军”。他一生都在边塞对抗匈奴,打了100多场胜仗。不幸的是,他最终以拔刀自杀告终。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李广去世时,他的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去世了,只留下小儿子李敢。
李勇也是一位著名的将军,在战场上无所畏惧。当时,他是霍去病的下属。他听说父亲去世的消息,认为这是魏青任意离开李光,所以他伤害了魏青。虽然魏青没有声称李敢打人,但霍去病不能接受下属殴打他的叔叔。后来,他在甘泉宫狩猎时故意射杀了李勇。
[img]425588[/img]
李光的孙子李陵(父亲李当户)被汉武帝重用后,带领5000名汉军与80000名匈奴人进行了为期八天八夜的血战。最后,他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向匈奴投降。他在长安的家庭被汉武帝摧毁,李陵成为叛徒的代名词。
李光的祖孙三代都是英雄,但结局却令人遗憾。这不能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由于李陵对匈奴的投降,“自然之后,李的名声和失败,而龙溪之士的下属都是羞耻的。”(《史记·李光传》)
当唐朝盛世时,这段悲伤的往事深深地铭刻在王伟的心中。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听到这个故事后,他有了为李广的祖父母写诗的想法。
如果你不能撤退,谁愿意背叛你的家庭和国家?谁愿意遗臭万年?李陵的投降应该有最后的困难和理由。
于是,19岁的王维提写了一首边塞诗:
《李陵咏》 王维
汉家李将军,三代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横幅相对,笛鼓悲伤。
夕阳沙漠,战声烟尘。
将令骄俘虏,难道不是唯一的王侍吗?
失去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心欲有报,投躯未能死亡。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在诗歌的开头,王伟称赞道:“汉家李将军,三代将军。”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三父子的故事,比如汉末的曹操、曹丕、曹植;北宋的苏迅、苏轼、苏辙也是一个。
[img]425589[/img]
然而,能像李广、李敢、李陵一样,祖孙三代都是精忠报国的将军,却很少,这不禁令人钦佩。
王伟《李陵咏》中年轻将军的形象取自司马迁先生的记载。这位光明正大的历史学家用他真诚的个性记录了历史上最大的现实。
李陵投降匈奴后,汉武帝非常生气,问太史司马迁,司马迁替李陵辩护,李陵不死,应该暂时偷,希望以后有机会报告汉,因此愤怒触及汉武帝被监禁,遭受残酷的宫廷刑罚,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创作,司马迁不得不忍受羞辱,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李陵本来自一个著名的将军家庭,绝对是坚决抗击匈奴,但他不得不屈辱地投降匈奴,以挽救下属的生命。
这其实是一场无奈的悲剧。王伟从被埋葬的旧黄沙中挖掘出这段历史。诗中可以说是字字泣血。
[img]425590[/img]
诗的最后一句“引领王子卿,谁不相理”中的“子卿”,即苏武(字子卿),在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单靠多方威胁,武都不屈,于是被留在匈奴19年。汉昭帝还汉,拜典属国。
李陵与苏武有着深厚的友谊。苏武一直不服从,因为他曾经让李陵说服苏武投降。后来,苏武回到汉朝。李陵曾经和他说再见,哭了几行。
李陵觉得,虽然苏武和自己是知己,但他的辩护却很渺茫。是的,司马迁不能为李陵辩护,苏武怎么能为李陵辩护呢?
当李陵的“唯一”愿望无法实现时,它不仅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足以让鬼神哭泣。此时,王伟还没有进入北京参加考试。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他还没有到达边塞,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边塞的雪月和沙子。仅凭他年轻的精神,他就写下了他对将军的感受。
三代李广祖孙都是报国的将军,王维如何为他们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