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二是指中国旧时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秤量货币。给大家带来这个故事,一起提高知识
在古代,用银锭消费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例如,你把十两个银锭带到商店,买一些价值六两银的东西。一般商店应该首先使用一个小秤,即一个特别称为金银,来称它是否完整。在确定重量后,然后用剪刀将银锭从中间夹住两半,以确保你没有夹住铅条和其他东西来弥补数量。
[img]424966[/img]
这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在古代,不仅官方可以铸造银锭。官方通常发行普通铜币,任何官员和人都可以铸造贵重金属。在《红楼梦》中,像贾府这样的大家庭将在春节期间铸造自己的金银锭,即各种花哨的小金银锭作为压岁钱。@ 称重、验货是必要的。
然后在找零的时候,也要用小秤把几个小银锭一起称出来找零的四两银子,或者按照当天的银钱比价换成铜钱找零。
@ 大块银锭迟早会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易中变成越来越多的碎银流通在市场上。
明朝以前,我国白银数量较少,多用于结算大宗商品和贵重商品,日常生活、买卖基本不用银,用官铸铜钱。@ 如果你看到明朝以前的历史影视用银子去餐厅吃喝,那只能是对作品的诠释。从明朝开始,随着新航线的发现和贸易的增加,银矿被发现在美国,大量的银流入明朝,然后慢慢开始作为普通货币使用,@ 下面的故事是从明开始出现的。
银子在不断的流通剪切中越来越碎,在朝廷征税时,需要将这些碎银重新融合成银元宝,便于统计和管理。“火耗”这个词诞生了。流通的碎银纯度不同,熔化时自然会烧掉一些杂质,所以收集10两个碎银,熔化后保持官方银的纯度可能只剩下8个银,消失的2两个银就是消耗。这种损失应该计算在人们身上,在征税时额外收取,即“火耗银”。
[img]424967[/img]
这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具体收费由当地官员拍额头决定。明朝一般收取20-30%的“消费银”,清朝50%,有的地方甚至80%。大哥,你要烧80%的杂质。你收银矿吗?
至此,人们怨声载道,消息传到雍正耳中的四哥拍案大怒,终于在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实施“火耗归公”。腐败得到了极大的整顿,财政困境得到了缓解。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例如,宋朝的雀鼠消费。当时,政府的税收可以直接收到食物。在运输过程中,食物自然会被老鼠和麻雀吃掉。如果它们不小心洒掉了一部分,它们可能会在雨中浸泡。当然,这部分是在损失中。它也造就了一群贪官。
为什么古代会有散碎的银子?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