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又称荆楚,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有兴趣的读者一起来看看吧!
南公,指复姓,南公姓。战国末期,楚人称南公,史记项羽本纪:“所以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裴楚集解:"徐广说:"楚人也,善言阴阳。’ 文颖说:‘南方老人也是。"""苏轼"竹枝歌":“千里逃归迷乡,南公悲痛弹长夹。战国末期,秦国消灭楚国。然而,顽强的楚国人并没有放弃。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嬴政去世后,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天下响应,陈胜吴广后,刘邦、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秦朝在公元前207年正式灭亡。其中,刘邦和项羽都可以纳入楚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信心和信心呢?
一
@ 就“楚虽三户,死秦必楚”而言,其中的“三户”应该意味着虚指,也就是说,无论楚国剩下多少人,即使只有三户,也一定是楚国可以灭亡秦国。所以,问题来了,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为什么有信心灭秦?在我看来,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楚国有灭秦的实力,二是楚国有消秦的强大动力。首先,楚国(前115-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米姓、熊氏。在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诠为子爵,建立了楚国。楚国成立之初,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小国。换句话说,楚国最初的面积和现在的一个县差不多。
二
[img]421700[/img]
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期开始崛起,奄奄一息,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予,命令楚国守卫南方。公元前704年,熊通被称为楚武王。春秋时期,楚国的疆域已扩大到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战国时期,楚国消灭越国等诸侯国,覆盖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 刘邦出生于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阳里街),自然也是楚人。至于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人。因此,在山东六国中,楚国不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而且是山东六国中独一无二的开拓精神。此外,这是楚国在战国时期与秦国抗衡的力量,也是楚国未来消灭秦国的信心和信心的勇气。
三
另一方面,楚国和秦国之间的恩怨促使他们有强烈的动力消灭秦国。说到秦楚之间的恩怨,楚怀王自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公元前299年,秦国占领了楚国八座城市,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不听昭绥、屈原的劝告,决定去武关,被秦国拘留。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病,死于咸阳。秦国把遗体送回楚国,“楚人都怜之,如悲亲”。当然,秦楚之间的恩怨远不止于此。《水经注卷28·绵水》记载:“水溃城东北角,人随水流死于城东,数十万,城东臭,因名其陂为臭池。“在炎英之战中,白起用水攻破楚国炎城,造成数十万人伤亡。
四
[img]421701[/img]
@ 因此,在战国时期,炎英之战的伤亡其实可以和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中,赵国自然非常讨厌秦国,在战国末期全力抵抗秦灭六国之战。同理,秦国不讲信义地扣留楚怀王,导致楚怀王客死其乡,然后在炎英之战中,白起的水攻造成了楚国数十万人的伤亡。所有这些都促使楚国上下非常痛恨秦国。因此,即使被秦国消灭,楚国人的抵抗也一刻也没有停止。比如秦始皇嬴政多次巡游世界,就有威慑楚国等山东六国叛乱的意图。综上所述,楚国人既有报复秦国的实力,又有消灭秦国的动力,自然能发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声音。例如,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个人,他只有武器,但没有伤害的意图,你自然不必害怕,或者他想伤害你,但他的行动不方便,你也不必害怕。但是,如果这个人既有武器又有仇恨,那就很危险了。对秦国来说,楚国无疑是这样的存在。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楚国为何有信心摧毁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