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汉末年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汉末年的动乱有多可怕?
由于英雄众多,许多中国人对东汉末年的历史充满了兴趣。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星星和美好时期。除了慷慨的赞扬,他们还讨厌这一生不能生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以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就。事实上,作为一个超级混乱的时代,东汉末年真的不值得称赞,没有别的原因,死亡率超高,场景太可怕了。
[img]421105[/img]
东汉末年混战不已,人口锐减。
东汉末年的大动乱有多可怕,从人口总数的损失中可以看出来。根据东汉中期人口统计(约6500万),三国初期人口估计(约2300万),当时中国在短短几十年内损失了近60%、人口多达4200万(所有数据均参考葛剑雄的《中国人口史》)!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战争、饥荒和瘟疫。在这里,作者逐一简要介绍。
军阀混战是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汉末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强者跨州连郡,弱者宰割县邑,相互征伐攻讨,使海内混乱不堪。在这场无休止的混战背后,是白骨累累、赤地千里的惨重代价。历史上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根据上述数据,至少有2000万人死于战争,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死于屠城。
董卓专横残忍,喜欢屠城
作为一种在战争中恐吓和削弱对手的手段,各地的军阀都很乐意屠杀城市,尤其是国贼董卓。董卓的凉州军团军纪最差。每次攻克敌人的城市,他都会掠夺城市的财产,杀死所有剩余的人。事实上,不仅像董卓这样残忍的军阀喜欢屠杀城市,而且一直宣传“拯救溺水”的曹操也做过这样的蔑视。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以为父亲报仇为由,起兵攻打陶谦,向徐州人民发泄了刻骨仇恨。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以屠杀城市为报复。死在他手里的人多达几十万(“杀了几十万男女,鸡狗无余,泗水不流。”见《后汉书卷73》)。虽然数据被严重夸大,但受害者数量永远不会低于几万。
[img]421106[/img]
曹操攻打陶谦时,曾大肆屠杀徐州人
纵观整个东汉末年,无休止的战争和大规模屠宰城市导致世界人口急剧下降,以至于全国各地都有“白骨露在野外,千里无鸡鸣,百余一生民,念之断人肠”的悲惨景象(见曹操的《艾里行》)。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一种奢侈。
除了战争,死于饥荒的人口也是无法计数的。由于各地军阀大规模征用青壮年为兵,再加上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田大量抛荒、粮食道歉等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导致饥荒蔓延。当时各地军阀普遍严重缺粮,导致“袁绍之在河北,士兵仰慕桑葚;袁术在江淮,取蒲赢”(见《三国志·卷一》)。
[img]421107[/img]
袁绍等军阀严重缺粮,不攻自破的人很多
面对饥荒,士兵们仍然无法填饱肚子,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由于极度缺粮,在饥饿感的驱使下,人们开始以同类为食,导致“人相食”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兴平元年(194年)6月旱蝗灾后,“是时谷一斛50万,豆麦一斛20万,人相食用,白骨委积。(见后汉书卷九)。还有很多这样的记录,不难想象当时的悲剧。
瘟疫在战争和饥荒之后必然会流行起来,受害者的数量也无法统计。东汉末年短短30多年,历史上见过12次全国性大瘟疫。瘟疫来袭时,死者经常互相枕头,家庭灭绝者比比皆是。作为时代的见证人,曹植曾在《说疫气》一诗中用极其痛苦的笔触写道:“每个家庭都有一具尸体的痛苦,房间里都有哭泣的悲伤,或者关上门,或者死于复仇者。”。
[img]421108[/img]
曹植曾在《说疫气》中描述过瘟疫的悲剧
在这一系列瘟疫中,特别是204-219年的大瘟疫是最可怕的,它直接将以往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变成了“人间地狱”。即使是你是上层阶级的“建安七子”,也有四个人死于瘟疫。东晋历史学家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下注时,曾描述过瘟疫的可怕性,称“自中原以来,它一直很酷,至于建安,几十年来它已经耗尽了。与小康社会相比,所有的耳朵都死了”,这说明瘟疫极其可怕。
综上所述,在无休止的战争、大规模的城市屠宰、饥荒和瘟疫的反复打击下,三国初年,人口总数急剧下降了60%以上,许多地方几千英里、十个房间和九个空间。生活在这个时代,如果你能安全地度过一生,你就会像中国的“六合彩”一样幸运。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离人”。虽然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汉末三国很精彩,但没有人真的想活在那个时代,不是吗?
史料来源:《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中国人口史》等。
东汉末年是什么样的? 动乱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