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有两派分别支持皇长子朱常洛和福王朱常迅(郑贵妃出生)争夺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长子为王子的原则,大多数都有皇帝的长子朱常洛。然而,明神宗并不喜欢公主所生的长子,而是加倍宠爱郑皇贵妃,并打算立其子皇三子朱常迅为王子,但大臣和慈圣皇太后强烈反对。明神宗与群臣争论了15年。朱常洛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才被封为王子,而朱常迅则被封为福王。但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李太后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去世,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开京就藩,王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此稳定。到目前为止,经过15年的争吵,无数的大臣被训斥、贬低和殴打。明神宗身心疲惫、郑贵妃忧郁、整个帝国不和平的“国家争端”结束了。
争国本的官僚主要是后来的东林党人,所以这是东林党争的另一个内容。国家之争使明神宗悲痛欲绝。他觉得虽然他是天子,但最终还是被大臣们控制住了。最后,他和大臣们分手了,逐渐对政府失去了兴趣,开始忽视政府。
[img]418729[/img]
结果
在李太后的干预下,明神宗终于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做出了让步。20岁的皇长子朱常洛是王子,朱常迅是福王,朱常浩是瑞王,朱常润是惠王,朱常英是桂王。朱常洛出阁读书时,正值寒冬,太监不给王子生火取暖。朱常洛冻得浑身发抖,讲官郭正域怒斥太监,太监们才生他的气。从那以后,福王没有去封国长期留在首都,所以大臣们开始写信,要求他们按照祖制离开北京,住在封地。其中,大学士叶向高和礼部右侍郎孙慎行争论最强。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在朝臣的压力下,福王就藩洛阳。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1615年),立击案发生,郑贵妃、福王势力无法再对王子构成威胁。
万历年间最激烈、最复杂的皇储争议政治事件迫使内阁第一辅助四人(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撤退。有10多名部级官员和300多名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其中100多人被解雇、解雇、分配和征兵,以纠正其他“东林党”。
[img]418730[/img]
影响
国本之争对万历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实际上导致了皇权的下降。明神宗忽视了政府,最终对内阁和地方官员的缺席视而不见,对晚明政治的正常运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然而,他开始赚钱,派遣矿业监督和税务监督来伤害人民,从而引发民事变革。
@ 明末形成党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本之争。明神宗对储备的模糊态度使官场乃至地方人民猜测政局混乱,导致宣传、昆明、齐、楚、浙五党和东林党公开和秘密斗争。后来,东林党与阉割党斗争,为了自己的利益牺牲了国家正义,使晚明政局混乱,成为明末三大案件的诱因,这种情况自然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第三,明神宗希望大权独揽,让缺官不补,削弱内阁势力;明神宗在深宫生活了近30年,忽视了政府。因为司礼监有“批红”的权利,他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地位自然会上升;因为明神宗对郑贵妃的宠爱,此时外戚的实力也得到了发展,内监主要是郑贵妃;皇帝忽视政府,昏昏欲睡,政府机构松懈,此时,由于对朝鲜政治的不满,言官们争先恐后地批评当前政治,他们的实力也得到了提高;地方政治不再是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标准。出现了“山人”群体,然后出现了东林学院。学者们关注当前的政治。最后,他们被称为东林党。万历末年的人民变革,甚至最后一枚金牌的崛起,代表着地方势力的崛起。
[img]418731[/img]
在朝臣和明神宗几十年的斗争中,言官的重要政治力量在维护正统王位继承原则、稳定统治秩序、制衡皇权、弘扬官僚诚信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家争端”决定了万历后明朝政治的发展趋势,成为晚明三大案件的诱因。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党的争端的形成,甚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是晚明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事件之一。
国本之争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