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可以随便捡贝壳当货币吗?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每个人都喜欢钱,有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但钱不能得到,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得到。
但想象一下,如果天空中突然有很多钱,很多人应该不顾一切地捡起来。但你不能想象的是,事实上,在先秦时期,国内流通的货币实际上是一个天然的贝壳,但奇怪的是,当时的人们不会去海边捡起来。为什么是这样?
01?
@ 我们应该明白,货币的价值在于可以交换商品,这在古代已经开始传播,但当时人们交换商品的东西不是货币,而是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然而,这种以物换物的方式实际上是非常不公平的。毕竟,许多物品的价值是不同的。例如,柴牛虽然是必需品,但其价值却完全不同。
[img]418865[/img]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商朝开始,人们就在寻找一种可以使商品获得相同价值的交易工具。最后,最早的货币和贝壳出现了。但我们应该知道,这种贝壳不是海滩上随处可见的贝壳,否则它将毫无价值。
一般来说,能够成为货币的东西必须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它们应该稀缺。只有稀缺的东西才有价值,才能保持价值。当然,世界上只有少数人不能稀缺。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流通是无法保证的。最后一个特点是易于存储。
当时人们发现的贝壳基本都是海贝,有很多种,包括虎斑宝贝、阿文丝贝、黄宝螺等。
据史书记载,大贝壳的价值约为210文,而最小贝壳的价值约为10文。此外,为了便于转换,这些海贝“以朋友”为单位。一个朋友大约有5个大海贝或10个小海贝。
02
然而,海贝并不常见。它通常位于深海40米以下。然而,当时的先秦时期属于中原,很少接触大海。此外,由于人口少,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找到海贝。
即使有人真的找到了海贝,这些海贝也需要打磨钻孔,把原本粗糙的海贝打磨得很漂亮,才能成为货币。
然而,只有国家机构才能实现这些技术,国家当然不允许私人制造货币。即使找到了真正的海贝,普通人也不能把它变成货币。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捡贝壳相当于当前的欺诈行为。然而,当时的人们要欺诈并不容易。在商周期间有一个明确的合同制度。买卖双方交易时,需要签订当地政府制作和发放的书面合同。买卖双方交易并签订合同后,需要返还政府。
如果有人真的用贝壳造假,很快就会被政府发现,交易的钱越多,合同内容就越详细,甚至需要证人。如果金额太大,即使是当地政府也不能做出决定,需要向皇帝报告,皇帝派官员监督。
这样,造假的可能性就更低了,如果发现造假,等待他们的将是极其严厉的惩罚,甚至会失去生命。
03
专家说,古人不去海边捡贝壳是非常聪明的,否则他们将面临残酷的惩罚,甚至可能失去生命。然而,货币欺诈自古以来就存在,特别是在宋朝之后,纸币的流通给了那些造假者制造假币的机会。
据说南宋破获了一起纸币伪造案,涉及的金额高达30万元。后来宋朝用尽了各种方法打假,比如鼓励民间举报造假。如果举报成功,可以获得500-1000的奖励。
当时一贯的钱相当于一两银子,一千贯相当于一千两银子,这是一笔巨款。当时很多人都很积极参与打假,各大银行也增加了一些能识别假币的专家。
当然,使用贝壳作为货币不仅在中国流通。事实上,几千年前,整个东亚甚至非洲、大洋洲和其他国家都是如此,但就像现在的纸币一样,每个国家对贝壳的价值都有不同的认可。即使是现在,一些极其精致的贝壳也会被制成珍贵的珠宝,它们的价值仍然不低。
古人可以随便捡贝壳当货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