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有效地处理国务事务,建文于8月1日(1402年),朱迪命令金和黄淮进入文渊阁,并提前办理机务。然后将内阁扩大到七个人。从那时起,内阁在明朝政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清朝也使用了这一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朱迪造反称帝,对大臣产生了怀疑,他恢复了洪武年间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开始实施明朝的特务统治。随后,在18年(1420年)的永乐,朱迪成立了东厂,使亲信太监掌权,加强特务统治,提高宦官地位。在明朝,特务统治几乎贯穿始终,成为一大特色。
[img]418635[/img]
在靖难之战中,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打败惠帝,成祖即位后,改变了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待名誉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部门地位的提高,宦官负责地方镇守、监督采购等重要工作(不全是朱迪设置的),为今后宦官灾国埋下了种子。
1、继续实施诸侯政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同时,还将他的24个儿子和一个儿子从孙子孙女分封在全国各地。一部分授予兵权,命令他们驻守北方,抵御蒙古;另一部分驻扎在大陆各省,监督当地官员。在诸王中,以北方诸王的力量最大。为避免权臣擅政,明太祖还规定诸王有权移文中央要求奸臣和举兵请君侧。这一分封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背道而驰,必然导致割据局面。
明太祖去世,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继位,鉴于北方诸王势力过大,决定采取削藩的方法。他们打算先废掉一些力量较小的藩王,然后再和拥重兵的燕王朱迪在一起。建文元年(1399年),朱迪以入京杀奸臣的名义向南京进兵,于是明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演变成了武装冲突,这就是“靖难之战”。经过四年的战争,燕王迪打败了建文帝,夺取了明朝的政权,建元永乐为明成祖。
成祖继续实施削藩政策,先后将被封在北方的诸王迁往南方,有的被废为普通人。从那时起,分裂和分裂的力量被削弱,军政权力再次集中在皇帝身上。
[img]418636[/img]
2、内阁正式设立:明成祖对中央行政机关进一步调整,内阁正式设立。内阁成员由皇帝亲自从官僚中挑选,有五七个官僚,作为皇帝的顾问,在皇帝的指挥下协助处理政治事务。根据规定,其产品秩序不得超过五种产品,且不置官属,无专制诸司之权,诸司也无需向其汇报政务。但他们朝夕侍内,接近皇帝,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皇帝的决策有重要影响。这是废除丞相后加强皇权的又一次改革。
3、重用宦官:明成祖重用司礼监狱宦官宫,赋予宦官“出使、特征、监军、分镇、刺宫隐事”等权力。当时宦官与内阁权力竞争,重大政务最终取决于皇帝,皇权进一步巩固。
4、增设特务机构东厂: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一个叫金衣卫的军事机构,保卫皇帝,从事侦缉活动。在永乐18年(1420年),由皇帝信任的宦官统领的“东厂”再次成立。锦衣卫与东厂合称“工厂、卫”。在南北两京,工厂和卫专门搜索所谓的“妖人”、“叛逆”和“大奸恶”在工厂和卫生中都有专门的监狱和法庭。工厂、卫生是极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其出现也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明朝历史上靖难之战后如何强化集权统治?